《2015自考劳动和社会保障法》_复习资料【参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劳动与社会保障》
复习资料
第一篇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
1、公民的定义。(识记)(关键词)(课后1)
答: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内容包括:(1)国家的义务和责任。国家负有保障公民劳动权的义务和责任,其具体内容包括: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2)公民的劳动义务和责任。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公民的光荣职责,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学习和研究公民劳动权的现实意义在于,将就业问题提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一个全局性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劳动法制建设,净化法制环境,明确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做到在任何时期和任何条件下都能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劳动权是公民权利的基石。公民劳动权即公民劳动义务和劳动权利的统一。具体内容如下:就业权,即获得职、业培训、工作岗位、劳动报酬和社会福利的权利;结社权,即建立、加入和退出劳动者组织的权利;参与权,即参与企业管理和分享企业利润的权利。我国公民的劳动权包括公民就业权、劳动者结社权和职工参与权。我国促进就业法的主要内容(1)实行劳动预备制(2)举办劳动服务企业(3)创办再就业服务中心(4)提供职业介绍服务。公正裁员由三个法律要素和诉讼保护构成。三个法律要素即正当理由、合法程序和合理补偿。法律规定明确了下列问题:(1)企业可以依法裁员和解除劳动合同;(2)企业在作出裁员决定之前需要提前通知全体职下,并听取会意见;(3)依法裁员需要支付法定经济补偿金。生存权定义生存权即维持人的生存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劳动权等。生存权应当是人们生来就有的权利。生存权是人权革命的产物。保障权即当公民基本生活遇到风险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帮助的权利。保障权产生于宪法时代贝弗里奇设计了—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因而被称为“福利国家之父”。生存权是人权革命的产物。社会保障进入宪法1945年《联合国宪章》强调生存权是基本人权。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明确规定;所有公民作为社会成员之一,都享有社会保障权。妇女、儿童和老人社会保障军人社会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第二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基本原理劳动法的定义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不是个体劳动而是社会性劳动,即发生在一定劳动关系状态下的劳动。劳动法的本质,即通过保护公民的劳动权来维护平等、公正与协调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法的主要特征如下:(1)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即用人单位和职工之间的社会关系。(2)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合法的、有偿的、具有职业性的劳动。(3)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律工具具有不完善和潜在性特点,因此变更和解除环节相对活跃。社会保障是抵制社会风险的制度安排,包括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赔偿制度。社会保障法的本质即规范保障人、参保人和受益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在社会保障领域坚持公平和创造统一秩序的行为规则,其目标在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社会保障法的主要特征:(1)法律关系主体的三方性,包括保障人、参保人和受益人。(2)内容丰富、体系庞杂。1、根据主体和内容进行分类包括:狭义劳动关系、相对劳动关系和广义劳动关系。根据就业性质进行分类包括:雇用劳动关系、聘用劳动关系、录用关系和任命根据组织状态进行分类包括:集体劳动关系、个体劳动关系。根据用人单位性质进行分类包括:政府部门劳动关系、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劳动关系和营利组织劳动关系。5、根据用人单位注册地进行分类包括:国内劳动关系、外资劳动关系和外国劳动关系。根据劳动关系合法与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进行分类包括;正规劳动关系和非正规劳动关系。保障公民劳动权建立公平劳动标准确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公民权利保障国家责任和角色社会伙伴参与公平与效率结合建立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国际协调发展劳动法律关系即为劳动法律规范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经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劳动关系当事人即享有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定义务。社会保障法律关系即由社会保障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保障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