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实验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高二(实验班)下学期开学摸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1.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2.一些考古发现也促使古典学家对雅典民主制不断提出新的疑问。例如,汉森曾计算了雅典召开公民大会的所在地普尼克斯的座位数,在确定一个雅典的成年男子坐下所占据的空间后,他认为,公元前4世纪召开公民大会的场地至多可以容纳6000人,而这只是能够参加公民大会人数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这一发现
A.说明雅典民主不是直接民主 B.表明公民参政的积极性不高
C.从新的视角去认识雅典民主 D.反映雅典民主不断走向衰落
3.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A.捍卫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B.发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C.扩大人民行使政权权力 D.营造一党专政的合法性
4.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推行平民化的社会结构,让王权之外的一切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社会荣誉对所有的民众开放。该学者强调商鞅变法
A.关注了社会弱势群体 B.便利了民众集体参政议政
C.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消除了贵族政治的影响力
5.在汉代,无论是郡国岁举的孝廉,还是诏令特举的贤良、文学,到朝廷后,均须再参加考试。考试的内容以经学、章奏为主。考问主体,则上至皇帝亲策,下至公府甄核,几乎遍及察举的各个科目。这些举措
A.压缩了营私舞弊的空间 B.消除了察举选官中的弊端
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确保了各类人才为国所用
6.文官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官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所有不与政府共进退的政府工作人员。文官一经录用,就长期任职,所以又被称为常任文官。这说明文官制度
A.成为各国政党斗争的工具 B.是维持政治统治的“稳定器”
C.是中世纪世袭制度的继承 D.主要协调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
7.下列是1916~1920年间北洋政府历次文官考试录取人数统计表(注:只有男子可参加),由此可知。
考试名称
考试时间
录取人数
第一次文官高等考试
1916年6月
194
第一次文官普通考试
1917年4月
295
第二次文官高等考试
1919年10月
490(含外交官领事官10名)
第二次文官普通考试
1920年10月
400
A.满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开始改变了封建选官制度
C.反映出当时封建制度等级森严 D.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8.下表所示是汉朝部分皇帝关于法律制定的诏令。表中信息说明两汉时期()
皇帝
诏令
西汉宣帝
“自今以来,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佗皆勿坐(不株连他人)”
西汉成帝
赐予高龄老人王杖并赋予他们一些特殊权利
东汉章帝
“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定其律,毋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
A.儒者成为司法裁判主体 B.儒家经典被援引入法律
C.法律制定遵循民本思想 D.法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9.1764年,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上述内容体现了
A.天赋人权原则 B.无罪推定原则
C.社会契约理论 D.程序公正思想
10.明洪武五年,琉球遗使“入朝”,明朝赐以《大统历》及文绮、陶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从此,琉球接受明朝封赐,派子弟到北京及南京的学校学习,新王继位必请明廷册封,使用明朝皇帝年号。这表明
A.明朝直接管理琉球 B.家国一体格局形成
C.中华文明影响扩大 D.朝贡贸易达到顶峰
11.1537年颁布的《英国秩序、习俗和语言法》限制在公共场合使用爱尔兰语;1563年,英格兰与威尔士签订《合并条约》,要求法院在记录与宣誓时必须使用英语。英国官方这一系列举措
A.强化了英国议会的权威 B.有利于城市自治的开展
C.助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使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
12.1950年至1954年,在中央决策部署下,宁夏有计划地培养、提拔干部:省县两级主要在在职干部中吸收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区级吸收农村党员,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注重培养提拔一批少数民族干部,除在行政系统干部中物色外,也可吸收当地民主人士和少数民族中思想进步的人士。这表明党中央
A.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为中心工作 B.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