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部分总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2.病理性萎缩分类:①营养不良性萎缩(肌肉萎缩、脑萎缩)②压迫性萎缩(肾盂积水)③失用性萎缩(肌肉萎缩、骨质疏松)④去神经性萎缩(脑或脊髓神经损伤所致肌肉萎缩)⑤内分泌性萎缩(肾上腺皮质萎缩)。
3.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取代的过程。
化生分类: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间叶组织化生。
4.变性分类(细胞可逆性损伤):①细胞水肿(水样变)②脂肪变③玻璃样变(细胞内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5.虎斑心: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同,形成黄红色斑纹。
6.病理性色素沉着:①含铁血黄素(血红蛋白代谢的衍生物,心衰细胞)②脂褐素(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之心肌细胞等)。
7.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以外的软组织中有固体钙盐沉积。
钙化分类:①营养不良性钙化(见于结核病、血栓、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或异物中②转移性钙化(常为钙磷代谢失调,主要见于VD摄入过多,肾衰及某些肿瘤)。
8.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细胞的死亡。
细胞核变化: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类型:①凝固性坏死(镜下:细胞结构消失,组织结构轮廓仍可保存;肉眼:灰白或黄白色;发生部位:心肌、肝、脾、肾)
②液化性坏死(部位:脑和胰腺,组织结构比较疏松)
③纤维素样坏死
④坏疽(坏死组织并继发腐败菌感染所形成特殊类型坏死;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9.坏死结局分为:①溶解、吸收②分离、排出③机化④包裹、钙化
10.凋亡:活体内单个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主动性死亡方式)
11.坏死与凋亡的区别:
坏死 凋亡 被动进行 主动进行 不需要VTP 需要VTP 一群细胞 单个细胞 DNA链随机断裂 DNA链在核小体间断裂 核膜破坏 核膜完整 细胞膜破坏 细胞膜完整 伴炎性反应 不伴炎性反应 12.再生细胞分类: 特 点 细 胞 不稳定细胞 再生能力强 表皮细胞、淋巴造血细胞 稳定细胞 有较强的潜在再生能力 胰、内分泌腺 永久细胞 不具有再生能力 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 13.肉芽组织:
成分:新生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炎细胞。
形态:呈颗粒状、鲜红色、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无痛觉,形似嫩肉。
作用: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伤口及组织缺损③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及其他异物
机化:是指由新生肉芽组织吸收并取代各种失活物质或异物的过程。
肉芽组织的结局就是瘢痕组织。
14.创伤愈合:二期愈合较一期愈合:①坏死组织多,炎症反应明显②伤口大,伤口内,肉芽组织形成量多③愈合的时间较长,形成的瘢痕较大
15.骨折愈合基本过程:①血肿形成(1-2天)②纤维性骨痂(2-3天开始机化,肉芽组织形成)③骨性骨痂形成(分化出骨母细胞)④骨痂改建或再塑
16.瘀血:又称静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称瘀血。
瘀血原因:①静脉腔阻塞——V内血栓形成,栓子栓塞。
②静脉受压——V受肿瘤压迫、过紧绷带。
③心力衰竭——左心衰→肺淤血;右心衰→肝淤血。严重时全身淤血。
17.肺瘀血原因:左心衰竭
机制: 左心腔内压力升高→肺V.回流受阻→肺瘀血。
肉眼:肺体积增大, 暗红色,切开,有泡沫样液体流出
镜下: ①肺泡壁变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②肺泡腔内有多量蛋白水肿液、 RBC③心衰C④巨噬细胞等
18.心衰C: 左心衰时,慢性肺淤血, 肺泡腔内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C。
19.血栓:活体心脏、血管内,血液某些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
血栓形成条件:①心血管内膜损伤②血流状态改变③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栓的类型和形态:①白色血栓:动脉内、心瓣膜和静脉血栓头。呈灰白、质实、表面粗糙与血管壁紧密粘着不易脱落镜下,由血小板及少量纤维蛋白组成
②红色血栓: 主要见于静脉内, 延续性血栓尾部。红色,有一定的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镜下,由纤维蛋白网大量红细胞组成。③混合血栓: 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灰红相间, 表面波纹状, 与血管壁粘连。镜下由血小板梁纤维蛋白网、大量红细胞和白细胞组成④透明血栓: 组织或器官的毛细血管内,见于DIC时,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
20.血栓的结局:
①软化溶解吸收②机化→再通③钙化→血管内结石④脱落→栓子→栓塞→梗死
21.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21.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栓塞①肺动脉栓塞②体循环动脉栓塞
(2)脂肪栓塞
(3)气体栓塞
(4)羊水栓塞
(5)其他栓塞
22.梗死:由于动脉阻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
23.梗死的原因和条件:
梗死的原因:①内塞②外压③痉挛(且侧枝循环不能代偿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