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生活5.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书屋品茗
概”,无疑,她是有这种气概的。正绽放女性盛年丰
饶之美的汉娜,对于未成年的米夏,其进攻所向披
靡,她挥向米夏的那一皮鞭,可以阐述为爱与控
制。米夏是不是她的牺牲品?这一段恋情,是不是
左右了米夏其后的感情生活?
我想起法兰克福学派在研究希特勒法西斯的
社会心理基础上而提出的权威主义人格概念,权
威主义人格是一种以权威取向为依归的复杂、刻
板的人格特质,其顽固维护社会权威的价值观。性
格特征缺乏灵活性,一方面表现为极力服从、推
崇、依附更高的权威化身,另一方面欺凌弱势者来
维护、张扬自己的权威力量。
一般人身上多少都有权威人格的特质,在汉
娜身上也可见,包括她对自己不识字真相的不计
成本的刻意隐瞒,也可视为对权威价值观的一种
偏执固守。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内心斗争,以向他
人证明她实际上属于强者和优秀者。在监狱里,她
也是个权威人物,享有很高的威信。当汉娜学会了
阅读,她开始了思考,她搜集关于集中营的各种资
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崇尚思想的国度。
当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和孟子分别以“攻乎异端,斯
害也已”和“息邪说,放淫词”而把自己的儒家学说
绝对化时,就已经确立了禁绝思想的基本精神。此
后,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两
千多年中国王权专制主义的统治思想,思想基本
就在传统中国灭绝了。
我这样说,也许立刻就会有很多人反驳我:思
想灭绝了?怎么会呢?难道儒家思想本身不就是
料,她意识到了那种“恶”,她开始了反省。由他人
的审判变成了自我的审判,“几年前她突然放弃了
这一切。在这之前,她一直很注意保持体形,身体
强壮,但很苗条匀称,也好像有沽癖??”是对米
夏的彻底失望?还是一种自我惩罚和自我放逐?我
宁愿相信她把自己从外在的律令和约束中解放出
来,她回到了自己的内心,并且安稳地活在那里。
和书里提到的其余的女看守、卡车司机相比,汉娜
有一颗更为柔软的心,她担当自己的罪,不推诿、
不算计,愿意亲近知识、反躬自省,人确实“不因为
曾做罪恶的事而完全是魔鬼”。
思考以及对内心的省察、醒悟,才能让板结的
心松动,出现可以生长良知的缝隙。
注释:
(1]岑科、傅小永、郭玉闪、周克成等编著:《八十回
望:走近茅于轼》,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7
页。
思想的生成
O郭铁成
“思想”吗?难道在社会上一直存在的道家、法家思
想不是“思想”吗?当然,这都可以说是“思想”,甚
至构成了“学说”,但他们并不是我所说的“思想”。
我说的“思想”是指人类向永恒的未知世界无休止
探寻的精神,是对世界以及人类的实践不断有所
发现、有所进取的知识理性。任何“思想”都必须有
助于思想的生成,以其“思想”的存在,并催发和激
活着思想,这也是思想的基本要义和基本属性。那
种依据自己的狭隘经验形成的学说,并且一经形
成就自以为是“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绝对
真理”,再以此来拘囿人类的思想和思维——“我
43
万方数据
书屋品茗
花开处百花杀”,它就由最初的“思想”迅速地转化
成了一个僵化、板结思想的体系,不再具有任何思
想的意义了。
老实说,我对孔子的儒家学说本身并没有多
大兴趣——它从头到脚都不过是些道德训谕,再
把这道德训谕统一在自己“仁”的学说里,最后落
实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制”上,使我真
正感兴趣的是何以这样一个诞生得那么久远的学
说,竟然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而岿然不动,所有的
中国人,包括无数并不比孔子缺乏思维能力、也许
比孑L子有更丰富历史经验和更广阔视阈的智者,
居然都无例外地拜倒在它的脚下,对其基本原理
竟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一切“思想”也就只在它
的原理中打转——什么“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
学”,什么“尊德行”还是“道问学”,什么“宋学”还
是“汉学”,“学问”自然颇精深细微,却不曾越雷池
一步。
思想,是人类从野蛮人向文明人过渡中逐渐
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也是只有人才具备的能力。
然而,对人来说,思想是比简单的生存需要所付出
的体力劳动艰巨得多的一种劳动,是对形而下的
生存的一种形而上的超越和升华,这对人无论如
何是一种不太愿意经受的考验,所以人是能不思
想就不思想的。人之所以思想是出现了某种特殊
的形势,或出现了刺激他思想的“问题”,这形势要
求他作出抉择,他如果不作出抉择就要威胁到他
的生存,或那“问题”强烈地吸引了他,他如果不解
决它就会寝食难安,于是那“形势”和“问题”迫使
他思想了。
以孔子而论,那是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
坏”的形势,这形势逼得本来很乐天安命、又很“人
世”的孔子不得不思想:我是认同这种情况还是不
认同这种情况呢?于是就有了他的全部思考和思
考后作出的结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还对
自己这种情况作出了说明:“信而好古,述而不
作。”的确,我们纵观孔子的思想,他只是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