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基圈养渔菜共作技术规范.docx
1
陆基圈养渔菜共作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陆基圈养模式下渔菜共作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设施条件、养殖管理、种植管理、系统耦合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省陆基圈养温室和蔬菜大棚的生态循环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
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SC/T1132渔药使用规范
SC/T1137淡水养殖水质调节用微生物制剂质量与使用原则SC/T6040水产品工厂化养殖装备安全卫生要求
SC/T7015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渔菜共作
以循环水养殖技术和水耕栽培技术为基础的集成系统,采用生物手段,智能化或自动化进行循环流水水产养殖和水耕栽培,将水产集约化养殖作业与蔬菜无土栽培作业结合在一起,利用鱼类的代谢产物营养植物生长,利用植物生长处理养殖尾水的资源再利用和循环生态农业。
2
3.2
陆基圈养
将水生生物放养在特制的高于地面的养殖池或桶中进行管理和养殖,需配备水循环系统、水处理系统、增氧系统等,一般情况下搭建塑料或玻璃温室,自然控温与蔬菜温室大棚相一致。
4环境设施条件
4.1产地要求
光照充足,周边无污染源,交通、电力设施便利。4.2养殖水质
水源充沛,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4.3养殖设施设备
4.3.1养殖池
养殖池直径在5m~8m为宜,池圆形,池底成20。~25°锅底型,池深1.8m~2.0m,给水口在距池上沿20cm~30cm处,管口直径7.5cm~11.0cm,与池壁呈30。~45°夹角;排水口位于养殖池中央,管口直径11cm以上。养殖池可选择砖混、PP板、镀锌板、帆布等材料建造。
4.3.2储水池
配备1个50m3~80m3储水池,底部要高于养殖池中位高度,可随时补充温度基本相同水源。
4.3.3循环水池
1个养殖尾水沉淀池,用于收集竖流集污器的上清污水沉淀;1个尾水贮存池,用于尾水输入种植棚;1个循环水收集池,用于储存从蔬菜棚净化后回流的净化水消毒。大小规格根据养殖池的总容积和排水量确定。
4.3.4增氧、集污、循环设备
养殖池可根据面积大小放置增氧盘用罗茨风机集中增氧,也可以利用液氧或制氧机通过氧气锥在储水池增氧。每个养殖池配套1个500mm竖流集污器,循环水收集池配置1台水泵。
4.3.5养殖温室类型及要求
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四季棚室均可。室内温度应控制在7℃~32℃。冬季配备保温被和加温设
施,每1000m2温室配备2台30P空气热泵(含循环水泵1台)。夜间气温保持7℃以上,白天温度保持20℃以上,夏季配备遮阳帘和进出风口,室温控制在32℃以下。水温依养殖品种设定和维持水温。
4.4种植设施设备
3
4.4.1种植池
种植池长度根据场地设定大小,高25cm~50cm,宽105cm~125cm,砖混制作。池内填充火山岩或陶粒形成种植床,将菜苗或种植杯栽种在种植床上。种植床表面铺设滴灌管道,种植池底部一侧留排水槽。
4.4.2蔬菜温室类型及要求
符合蔬菜品种的种植要求的温室类型。
4.5养殖与种植面积配比
单批鱼产量指标设计35kg/m3~60kg/m3,养殖池面积与蔬菜种植面积配比1:(2~3)。
5养殖管理
5.1鱼种放养
5.1.1鱼种投放
养殖温室全年可投放两批次鱼种,春季宜投放经济价值高、耐密养的大口黑鲈、斑点叉尾鮰、淡水石斑等鱼种,秋季宜投放抗病力强的鲟鱼、鳟鱼等冷水鱼种。同批次放养经检疫合格单一养殖品种。
5.1.2放养规格
春季鱼种规格每尾50g~150g;秋季鱼种每尾200g~300g。5.1.3放养密度
鱼种放养密度每立方米50尾~100尾。
5.1.4鱼体消毒
鱼种放养前用3%~4%食盐水或30g/m3~50g/m310%聚维酮碘浸浴15min~20min。
5.2饲料投喂
采用膨化全价配合饲料,饲料应符合GB13078的规定。根据天气、水温、水质、摄食等情况酌情调整,每次投喂以40min~60min吃完为宜,具体方法见表1、表2。
表1温水性鱼饲料投喂方法
项目
温度(℃)
15~18
18~30
30
4
项目
温度(℃)
15~18
18~30
30
投饵率(%)
1~2
2~5
1.5~3.0
投饵次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