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ppt

发布:2017-02-02约3.55千字共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第一节 城市的系统构成 略讲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一、自然地理因素(共6点) 1、地理位置 2、地理环境 3、地形地貌 地形分类,见《城市规划原理》P.77,表4-2-4 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同上,P.78,表4-2-5 4、地质 (1)地质构造 (2)地质现象 黄土——湿陷大孔性土壤; 滑坡 喀斯特现象——石灰岩溶洞; 冲沟 沼泽地、泥石流、砂丘等 (3)地震 成因:①构造地震;②火山地震;③陷落地震 震级:地震强度大小的等级。(共分10级) 烈度:地震后受震地区地面影响和破坏的强烈程度。 (共分为12等级、见P69) (4)地基承载力——地耐力 指地基单位面积上容许承受的荷重,在此荷重下,地基不会发生大的变形和破坏。 (5)矿藏 5、水文和水文地质 (1)地面水 包括由城市用地范围外流来的河流泾流量以及城市范围内降雨形成的地面水。 城市水源的选择 洪水 百年内洪水发生的状况,及河段的变化情况 绘出洪水的淹没线图 (2)地下水 分为①上层滞水;②潜水;③承压水。(作为城市水源的是潜水和承压水、 P71) 地下水的大量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枯竭。 长期大量抽取地下水,会引起地面下沉,对防洪、排水、市政工程带来问题。 指大范围发生地面下沉、地面高程累进损失的地质现象。 6、建设用地适用性评定(具有地方性和实用性) 以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 用地适用性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用地(参阅《城市规划原理》P.78-80): 一类用地:适合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 二、自然气象因素(共5点) 1、风象 (1)风向 风向频率:一定时期内,各个风向所发生的次数。 (2)风速 (3)风玫瑰图 包括风向玫瑰和风速玫瑰。(阅《城市规划原理》P.73,表4-2-3,图4-2-17) (4)污染系数 表示自然状态下的可能污染程度 污染系数与风向频率成正比,与平均风速成反比。 (5)静风 山谷风 海陆风 城市风(见《城市规划原理》P.75) 2、温度 (1)气温 平均温度(年、月); 最高和最低温度; 昼夜平均温度差; 霜期(始、终); 冻期(始、终)及最大冻土深度等。 (2)热岛效应 (3)逆温层 逆温层:在日温差较大的地区(尤其在冬天),因夜间城市地面散热冷却较快,大气层下冷上热,在城市上空产生逆温层现象,大气比较稳定,有害的工业烟气滞留或扩散缓慢,加剧城市污染。 热岛效应:城市建筑密集、硬地过多,生产与生活散发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温度比郊区高的现象,规划中应增设大面积水体和绿地。 3、降水 包括雨水、雪量。 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影响突出。 暴雨量公式。 4、湿度 5、太阳辐射(日照)(第九章讲,可参考书P596) 第三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补充2个知识点 一、聚集经济 城市活动的聚集性是城市经济的根本特征之一。 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生产单位产品的成本呈下降趋势。 城市化经济:当城市地区总产出增加时,不同类型的生产厂家的生产成本呈下降趋势。 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 城市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指那些能左右城市经济发展规模、推动全市整体经济发展的部门,主要是对城市以外地区提供商品产品的部门。 确定城市主导产业的依据(三条缺一不可): 产值在全市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产品中外销部分的比重; 与其他经济部门联系的深度与广度。 二、城市土地的研究 1、城市土地的特征(4个特征) (1)土地是财富的第一源泉,任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都要依托于土地。 马克思:没有土地,“劳动过程就不能进行,或者不能完全进行”,“因为它给劳动者提供立足点,给他的过程提供活动场所”。 (2)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城市活动的集聚性,导致了土地的高竞争,导致了高地价。 (3)土地资源的差异性 在城市中,位置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对交通运输的依赖性。 (4)土地资源的固定性,都有固定的地理位置 在城市中,土地的使用都是经过高成本开发,具有固定性。 2、城市土地的使用 城市土地本身既是一种自然物,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物。 (1)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 我国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属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并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原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