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市场与市场机制有关理论,了解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含义及构成;正确理解建立和完善市场秩序重大意义,自觉遵守市场规则,做市场有序运行的自觉维护者。
教学重点:价格机制、市场体系、
教学难点:如何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
学 时:8学时
第一节 市场与供求
一、市场与市场机制
(一)市场
市场是商品交换场所和商品交换关系的统一。市场有三个基本要素:买方、卖方和交易对象。
买方包括居民、企业、政府以及非经营性组织。居民、企业、政府和非经营性组织也都可以成为卖方。此外一些中介组织如各种商贸公司、批发和零售商等,他们既是买者也是卖者,是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媒介。市场交易对象既包括有形商品也包括无形商品。
(二)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就是指市场各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运动过程。理解这一概念,要从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市场机制的各种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价格、供求、竞争;二是市场机制各要素的组合及交互运动。价格——竞争——供求——价格。一方面市场机制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另一方面又相对独立。
人们通常把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看作是市场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价格机制是核心机制。
(三)市场与市场机制的特点(相对于计划和计划机制)
1、运行的自发性。
2、利益的独立性。
3、信息传递的横向性。
4、调节的滞后性。
二、市场需求及影响因素
(一)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购买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需求的两个条件:一是购买者有购买意愿;二是购买者有购买能力。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需要≠需求(有效需求)
(二)需求的分类
1、按照需求的客体划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2、按消费的主体划分,居民需求、企业需求、政府需求。
3、按消费范围划分,个人需求、市场需求、社会需求。
(三)影响需求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通常情况下,商品需求量的变化与商品价格的变化相反。(例外奢侈品)
2、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通常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价格呈相同的方向变化。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互补品价格呈相反方向变化。
3、购买者的收入水平或可支配的资产数量。通常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购买者的收入水平、可支配的资产数量呈相同的方向变化。
4、收入分配的状况。主要指收入分配的集中度。集中度高,奢侈品需求量大。集中度低,基本生活必需品需求量大。
5、心理因素。
6、其它因素。
上述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
需求弹性=需求量变动率/影响因素变动率
三、市场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一)供给:供给是指生产者或销售者一定时其内愿意并且能够向市场上提供的商品数量。
供给的两个条件:一是主观愿望,这是供给的主观意志;二是供给的能力,它是生产者的客观约束。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供给≠有效供给
供给的分类:按范围分,企业供给、市场供给和社会供给。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
1、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商品供给量的变化与价格水平呈相同的方向变化。
2、相关商品的价格。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在替代品之间,一种商品的需求会因为替代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这种商品需求的增加会引起价格上升,从而使供给增加。反之就减少。在互补品之间,一种商品需求会随另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减少。这种商品需求的减少会引起价格下降,从而使供给减少。反之供给增加。
3、生产要素价格。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减少供给,下降增加供给。
4、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高增加供给,技术水平下降减少供给。
5、其它因素。
四、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
(一)供求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1、从质的方面看,供给和需求是互为依存的。
2、从量的方面看,供给和需求是互相适应的,具有趋于均衡的趋势。
(二)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
1、均衡市场
表现形式:一种是供给略大于需求,另一种是需求略大于供给。一般讲,市场供求不平衡率不超过-+5%,就可以看作是均衡的。
2、非均衡市场
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
五、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
第二节 市场与价格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价格和价值完全一致。价格和价值完全一致是罕见的,而背离是经常的(量的背离、质的背离)。原因就是价格的形成除价值外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1、受供求的影响。
2、受纸币发行量的影响。
3、受经济政策的影响。
(二)公共产品的价格
产品: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在消费上有两个特点:一是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公共产品是指不能通过市场来进行分配的产品,如国防、公共道路、广播电视等。它的特点是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由于这一特点,公共产品的价格不能通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