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二五-时期体制改革规划.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市十二五时期体制改革规划
一,为什么我市要专门编制经济体制改革专项规划
一是十五的实践证明,体制改革是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五时期,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我市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所有制结构更趋合理,国有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市的50%以上;市场体系不断完善,95%以上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由市场决定,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框架体系已经形成,技术市场交易额全国领先;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初步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完成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2005年全市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总额比2000年增长了83.4%;社会事业改革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在全国率先进入普及化阶段,初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十五时期全市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9.5%;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81%,初步形成种类齐全,水平适宜,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五时期,我市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事实证明,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从十二五面临的形势看,体制改革是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和矛盾的必由之路.当前,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超过5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但是,也应当看到,北京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资源约束加剧,人口压力加大等突出矛盾;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存在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些矛盾和问题背后都有着深刻的体制,机制根源,要想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找出约束其健康发展的体制难题加以破解,有的放矢地推进体制改革.
三是利用规划引导改革,是做好攻坚阶段改革工作的内在要求.当前,改革处于攻坚阶段,比较容易进行的改革已经完成,需要解决的大都是一些涉及面宽,配套性强,触及深层次利益矛盾的问题,改革已从单兵推进进入到总体组装阶段,进入啃骨头的攻坚阶段,迫切需要通过规划进行科学决策和战略引导.作为改革的组织者,政府部门自身也成为改革重点.同时,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感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这些都使改革的复杂性和难度增强,为此,必须通过规划明确我市中长期改革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集中体现市委,市政府的施政方针和决策意图,约束,引导和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制定各项改革政策.通过编制规划,政府对下一阶段如何推进改革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可以引导全市人民和各级政府部门更加注重关键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更加重视改革的统筹协调和衔接配套,更加注重改革策略,时机和力度的把握.
二,体制改革规划有哪些创新之处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体制改革规划》,是我市首次以市政府名义发布实施的改革专项规划,是我市的重点规划.和以往规划相比,该规划主要有三个创新之处:
第一,立足科学发展,实现四位一体.与以往不同,这次规划题目为体制改革规划,而不是以往的经济体制改革规划,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以体制改革为动力,坚持推进首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战略思路.所以,在内容上,规划从当前体制改革的特点出发,不局限于经济领域,拓展到了行政,文化,社会等领域,对我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充分反映了我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反映民情.一是尊重民意.2005年4月规划编制工作启动后,规划编制部门专门组织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对市民进行了改革满意度抽样调查.该调查历时近5个月,采集不同社会群体,有代表性的样本1200多个.根据调查结果,把市民关注的政府职能转变,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领域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领域确定为规划的重要内容.在一年半的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部门反复向各区县,各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多次直接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并对区县,部门和公众意见进行充分吸收.二是关注民生.规划注重统筹兼顾和多方面利益协调,注重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从改革中受益.
第三,政府自我约束,重视保障实施.改革规划是政府从我市发展与改革,当前和中长远的形势出发,面向社会公众作出的改革承诺,同时也是约束,引导和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制定各项改革政策的依据.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以来,政府作为自上而下的改革的组织者,自身也成为改革的对象.所以,政府在规划中还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推进改革的协调机制,建立落实责任的监督机制,建立实施规划的考评机制,营造推动改革的良好氛围,确立了规划的保障实施机制.
三.北京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如何
(一)十五时期体制改革成绩斐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