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pdf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
静脉输液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直接地、大量地将药液输入血管内,所以对输入药液的质量,所用器具以及输液时的操作,都
必须严格要求。如果输入被细菌、致热源、微粒污染的液体,其危害可立即显现。常见的静脉输液治疗相
关并发症有以下几类。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1)化学因素
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常用药物的pH值:
氨苄青霉素10.0磺胺合剂10.0环丙沙星3.3~4.6地伦丁10~12
多巴酚丁脸2.5多巴胶2.5~4.5强力霉素1.8吗啡2.0~6.0
非那根即异丙嗪4.0钾4.0托普霉素3.0万古霉素2.5~4.5
(2)机械因素
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
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
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静脉炎的分级(INS)
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有或不伴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祥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1英寸,有浓液渗出
对静脉炎进行分级,利于进行区分、记录、管理及追踪。
3.临床表现
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发生率的计算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
静脉炎的例数
静脉炎发生率=×100%
静脉输液的总数
静脉炎发生率应低于5%或更低(INS标准),如果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5%,应寻找原因并予以排除。
5.静脉炎的预防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选择适合的静脉导管及穿刺针;
穿刺后针头要固定牢固,避免在关节或活动度大的部位置针或置管;
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全麻术后24小时更换输液部位);
避免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输液;
适当加人缓冲剂,使输入液体的pH值尽量接近正常人体的pH值(7.4);
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
使用高质量的无菌透明敷料;加强外周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
输人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6.静脉炎的处理
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