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硝酸酯类药物.ppt

发布:2025-03-16约2.18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硝酸盐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和减少心肌缺血作用是通过其扩张容量血管和传输动脉实现的。硝酸盐小剂量时扩张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前负荷,降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容量,进而减少心脏做功;大剂量时还可以扩张小动脉,减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后负荷,随之降低室壁肌张力和氧耗,恢复心脏的氧供需平衡。同时硝酸盐能明显扩张较大的心外膜血管及狭窄的冠脉和侧支血管,使血流再分配,增加缺血冠脉血流;而且由于硝酸盐可以降低左室舒张末压,舒张心外膜血管及侧支血管,进而使血液易从心外膜向心内膜缺血区流动,从而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恢复心脏氧的供需平衡。

***硝酸酯类药物的应用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TG)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IsosorbideDinitrate,ISDN)单硝酸异山梨醇酯(Isosorbide-5-mononitrate,IS-5-MN)硝酸酯类的代表药物单硝酸酯及特性ISDN在肝代谢,通过显著脱硝作用形成IS-2-MN,其余的ISDN脱硝转变成IS-5-MN,两种代谢物的比例为1:3,后者是最终的活性化合物,虽其血管活性较前者低,即在同等血浆浓度下,IS-2-MN的降动脉压作用为IS-5-MN的2倍。但IS-5-MN的药代动力学较稳定,血浆浓度较高,由于5位亚硝酸集团阻碍肝脏硝酸酯酶作用,形成游离的亚硝酸酯离子速率较慢较少,而毒性较低;口服吸收完全,无明显首次肝代谢效应(5%),生物利用度较高;清除半衰期长,可减少日用量和延长作用时间,因此,多数的研究集中在IS-5-MN方面,目前已将有取代ISDN的趋势。硝酸酯类药物的代谢硝酸酯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在膜上或膜附近脱氮后形成NO。激活血管平滑肌上的鸟苷酸环化酶催化细胞内三磷酸鸟苷转变为环磷酸腺苷促使钙离子进入肌浆网和细胞外,造成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126543小剂量扩张静脉系统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中等剂量扩张传输动脉、冠状动脉,缓解冠状动脉痉挛,增加血流量和侧支循环。大剂量扩张阻力小动脉,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抗血小板作用(促进合成EDRF、PGI2,抑制TXA2)。当冠状动脉狭窄90%时,通过扩张侧支增加缺血区血流。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生与肥厚,延缓心室肥厚及心室腔扩张,改善心室重构。123456硝酸酯类药物的药理作用A心肌缺血综合征:各种类型的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无痛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塞;B控制血压:高血压急症,手术期高血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C肺动脉高压;D与洋地黄和(或)利尿剂合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硝酸酯类药物适应症硝酸酯在心肌缺血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平滑肌细胞舒张扩张血管降低前负荷降低后负荷降低血管阻力冠脉痉挛抑制心脏输出阻力tPCP/PAP心室舒张末压舒张张力冠脉血流心输出量静脉扩张静脉容量血管小动脉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最佳O2平衡O2消耗O2供PCP=PulmonarycapillarypressurePAP=PulmonaryarterialpressurePCP=PulmonarycapillarypressurePAP=Pulmonaryarterialpressure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减轻肺淤血;大剂量时可以降低动脉阻力,增加心排量,治疗心力衰竭时硝酸酯类药物的剂量需要较大。0102硝酸酯在心衰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硝酸酯类药物过敏;休克;严重低血压;伴低血压的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塞并发舒张压明显降低者(特别是右室心肌梗塞);心包填塞及缩窄性心包炎;肥厚梗阻性心肌病;青光眼;硝酸酯类药物禁忌症硝酸酯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小剂量给药:长期大剂量口服硝酸酯类易产生耐药性,每日给2-3次比一日4次的疗效佳,因无药间期较长。一组多中心试验提示每日上、下午各给10~20mg单硝酸异山梨酯,比大剂量组其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故临床应用宜从小剂量开始,以最小有效剂量维持较好疗效。硝酸酯类药物的合理使用间歇给药:间歇给药主要是提供无硝酸盐期,即24h内至少有8-12h的无药期,使细胞内硝酸酯代谢和巯基的数量得以恢复,能有效的防止耐药性。然而这种间断给药方法不适合不稳定性心绞痛,因无硝酸酯类药物浓度的间歇期可造成心绞痛症状复发。部分病人在无药期不能维持治疗作用,可能发生反跳现象,可酌情加用?-阻滞剂或钙拮抗剂。****硝酸盐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和减少心肌缺血作用是通过其扩张容量血管和传输动脉实现的。硝酸盐小剂量时扩张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前负荷,降低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容量,进而减少心脏做功;大剂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