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pdf

发布:2025-03-19约2.88万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

作者xxxx

日期xxxx

……………最新资料推荐…………………

1黄河三角洲基本情况

1.1地理位置

黄河三角洲泛指黄河在入海口多年来淤积延伸、摆动、改道和

沉淀而形成的一个扇形地带,属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河口。位于山

东省北部渤海湾和莱州湾之间,东经118°10′至119°15′与北

纬37°15′至38°10′之间,行政区划划分为东营、河口两区和广

饶、利津、垦利三县,为研究方便,习惯上又根据年代不同以及具

体地理状况分为近代三角洲和现代三角洲。近代三角洲是指以宁海

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成135°角,

2

面积约为6000余km,海岸线长约350km,大致于1855年黄河铜

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而形成的;现代三角洲指以渔洼为顶

点,北起挑河口,南至宋春荣沟的扇形地带,面积约2400km,主2

要是由建国后为大力发展河口经济、保护河口工农业发展、防洪防

凌等目的而人工改道控制而成.

1.2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

黄河自古历经多次改道,曾北抵天津,南至江淮,纵横25万km,2

塑造了华北大平原.因此,从黄河出孟津峡谷,上至天津下至江淮统

称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而近代黄河三角洲是指1855年黄河铜瓦厢

决口,夺大清河复流渤海,从1855年至1934年,改道6次,行河7

9年,最少数年、最多22年改道一次,最终形成的以宁海为顶点、

东起支脉沟、西至套尔河口、向海延伸至深约15~16m等深线附

2/25

……………最新资料推荐…………………

近的扇形堆积体。从宁海至入海口大约有100km.其中各行河河道

和年限见表1-1。这一时段的改道基本上是由自然原因引起,很少

受人类活动影响。

1855~1904年间,三角洲主要向东淤进,共大约推进了20k

m,平均0。4km/a;1904~1929年间,主要向北淤进,共淤进大

约18km,平均0.72km/a;1929~1935年间,黄河改道主要向东南

淤进,共淤进约4~5km,平均0.8~1km/a。一般规律为尾闾摆动扫过

面积越大,淤进速度越慢;扫过面积越小,淤进速度越快。

随着黄河的继续向海淤进,三角洲顶点下移至渔洼,自1934年

开始,尾闾河道以渔洼为顶点进行摆动,进行第二个亚三角洲的淤

积。从1934年到1996年,62年间共改道3次,逐渐形成以渔洼为顶

点、北至挑河口、南至宋春荣沟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具体改道情况

见表1-1。其中在1934~1976年的42年中,在挑河口和黄河海

港之间淤积最快,岸线向北推进20km,平均0。5km/a。在大汶流

海堡至永丰河之间,由于在1934~1964年间是强烈淤进区,而在

1964~1976年间又处于侵蚀状态,在1934~1976年间,岸线仅推

进5km左右,平均淤进速率仅为0.12km/a。其他岸线变化不大.1

976年5月,在罗家屋子进行人工截流成功,炸开西河口引河挡水

坝,改由清水沟入海。该河道为现行流路,行河时间已达36a,岸

线最大淤进40km(见图1-1,表1-1).

1996年,黄河人工改道,在清8断面改向东流入海.由于本次

改道位于清水沟流路上的清8断面,因此可视为顶点下移,由此视为

3/25

……………最新资料推荐…………………

黄河的第11次改道.1996年至1999年,沙嘴的形态随着黄河入海

泥沙的多少有淤有蚀,河口口门走向不断向东偏北方向调整,这一阶

段共向海中淤进了5。36km,造陆面积约为19.13km,1999年至2

2003年入海沙嘴形态随着随着水沙变化发生淤进、蚀退交替变化。

2004年开始进行口门疏浚试验工程,再加上汛期的调水调沙,洪水

冲刷改变河道,使口门位置向南偏移.2004年汛后至2006年汛

前,入海河道都是单一顺直入海,并向前延伸,沙嘴形态由宽沙嘴逐渐

变为“楔形”。从2006年汛期开始,由于汛期洪水漫滩,在汊3断

面以下300m附近形成汊河从北侧沙嘴散乱入海,淤积成小沙嘴,并

在2007年汛期迅速发展,河道宽度增大,主流从此汊河入海,成为

黄河入海的主汊道。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