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科学社会主义二、资本主义与剩余价值.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和证明 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结论 *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题 二、资本主义与剩余价值 2.1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1.1 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总公式 之间区别 W(商品)——G(货币)——W(商品) G(货币)——W(商品)——G(货币) 思考问题: 二者有何相同与不同? A;交换目的不同; B:交换内容不同: C: 运动界限不同: * 二 2.1.2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1.2.1 流通本身并不能产生价值增值 G——W——G* A:流通过程中,商品等价交换,不可能产生价值增值;商品流通不是价值增值的源泉。 B:贵买贱卖也不能产生价值增值; C: 单个资本家的欺骗也不能产生价值增值; 因此,流通过程中,货币所有者必须按照商品价值购买商品;必须按照商品价值出售商品,因此价值增值不可能产生于流通过程;但是资本家在最终过程终了时候确实取得了比他投入更大的价值。 怎么解决这个矛盾? * 二 2.1.2.2 价值增值的奥秘在哪里? G——W?L+M?……P……W*——G* 第一;G 货币本身不会发生价值增值; 第二;W*——G*等价交换,商品自然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 第三:只有第一个阶段,G——W ?L+M?这个阶段上; 第四,G——W ?L+M?这个阶段上,等价交换,只能从使用价值去分析,就是资本家从市场上买回来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使用价值本身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价值的。 生产资料不可能,只能是买到的劳动力。 * 二 2.2 劳动力成为商品; 2.2.1 劳动力——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2.2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A:劳动力必须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来支配; B:自由的一无所有,不得不把存在于其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身当做商品出卖。 产品成为商品条件: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条件;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货币成为资本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 * 二 2.2.3 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A:使用价值,就是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力的生产就是维持人体生存的生活过程;可以转化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但劳动力会由于劳动者年老而消失,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者以及其家庭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需要训练,其价值也包含劳动者的教育费用等等。 此外还受历史、道德以及各国不同风俗习惯,都会影响到劳动力价值。 * 劳动与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表面现象上,在市场竞争中,由于劳动(力)价值转化为了工资的假象,好像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的价值,而不是劳动力的价值,因而工人得到了其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剥削也就不存在了。这种说法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工资就是劳动的价值的话,而价值又是由劳动创造的,那么岂非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来决定的?这不是同义反复吗?马克思正是在区分劳动和劳动力的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从而暴露了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掩盖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又是以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分离为前提的,以生产资料归属于资本为前提的 * 二 2.3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3.1 劳动过程 2.3.1.1 劳动过程: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的产品的过程。这是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都具有的共同的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过程。 2.3.1.2 生产资料所有制: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的不同,把不同的社会形态区分开来。 奴隶社会的所有制 封建社会所有制 资本主义社会所有制: * 二 2.3.2 价值增值过程 2.3.2.1 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首先是商品生产,因而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资本家让工人生产使用价值,不是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增值。 2.3.2.2 价值增值过程: 假定资本家生产棉纱, 消耗10斤棉花 价值10元;消耗掉2斤纱锭价值2元; 工人劳动6个小时生产出10斤棉纱; 假定购买工人劳动力花费3元;工人劳动6小时行程新价值为3元;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价值共15元。 加入工作6小时,商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