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邗江中学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第3课时)牛顿运动定律应用(1)动力学两类问题.ppt

发布:2019-04-27约1.54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第3课时 牛顿运动定律应用1 动力学两类问题 活动一 课前预习部分 活动一 考纲考点 知识梳理 基础检测 活动一 课堂导学部分 活动二 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问题1 【典型例题1】如图所示,将物体A放在容器B中,以某一速度把容器B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运动过程中容器B的底面始终保持水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都一定为零 B.上升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物体A受到的重力 C.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大于物体A受到的重力 D.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A对B的压力都等于物体A受到的重力 活动一 课堂导学部分 活动二 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问题1 变式1:如图所示,升降机天花板上用轻弹簧悬挂一物体,升降机静止时弹簧伸长量为10 cm,运动时弹簧伸长量为9 cm,则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g=10 m/s2)(  ) A.以a=1 m/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 B.以a=1 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 C.以a=9 m/s2的加速度减速上升 D.以a=9 m/s2的加速度减速下降 活动一 课堂导学部分 活动二 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问题1 变式2:杂技中的“顶竿”由两个演员共同表演,站在地面上的演员肩部顶住一根长竹竿,另一演员爬至竹竿顶端完成各种动作后下滑.若竿上演员自竿顶由静止开始下滑,滑到竿底时速度正好为零.已知竹竿底部与下面顶竿人肩部之间有一传感器,传感器显示竿上演员自竿顶滑下过程中顶竿人肩部的受力情况如图所示.竿上演员质量为m1=40 kg,长竹竿质量m2=10 kg,g=10 m/s2. (1)求竿上的人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v1; (2)请估测竹竿的长度h. 活动一 课堂导学部分 活动二 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小结1 1.超重并不是重力增加了,失重并不是重力减小了,完全失重也不是重力完全消失了.在发生这些现象时,物体的重力依然存在,且不发生变化,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即“视重”发生变化). 2.只要物体有向上或向下的加速度,物体就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与物体向上运动还是向下运动无关. 3.尽管物体的加速度不是在竖直方向,但只要其加速度在竖直方向上有分量,物体就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4.物体超重或失重的多少是由物体的质量和竖直加速度共同决定的,其大小等于ma. 5.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向下的压强等。 活动一 课堂导学部分 活动二 两类动力学问题 问题2 【典型例题2】如图所示,在倾角θ=30°的固定斜面的底端有一静止的滑块,滑块可视为质点,滑块的质量m=1 kg,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 ,斜面足够长.某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恒力F=10 N,恒力作用时间t1=3 s后撤去.求:从力F开始作用时起至滑块返回斜面底端所经历的总时间t (g=10 m/s2). 活动一 课堂导学部分 活动二 两类动力学问题 问题2 变式1:质量m=2 kg的滑块受到一个沿斜面方向的恒力F作用,从斜面底端开始,以初速度v0=3.6 m/s沿着倾角为θ=37°且足够长的斜面向上运动,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5.滑块向上滑动过程的速度—时间(v-t)图象如图所示.(取g=10 m/s2,sin 37°=0.6,cos 37°=0.8)求: (1)滑块上滑过程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2)该恒力F的大小和方向. 活动一 课堂导学部分 活动二 两类动力学问题 小结2 1.分析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应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