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了解红旗渠 学习红旗渠精神.ppt

发布:2019-01-19约3.86千字共3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毛泽东思想是激发林县人民斗志的精神力量 探究:红旗渠精神源自什么(精神力量) 探究:红旗渠精神源自什么(自力更生) * * 了解红旗渠 学习“红旗渠”精神 * Feng Fei 一部林县志,满卷荒旱史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林州市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是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的贫困地区。 县志记载,自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中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4次,大旱绝收38次,“人相食”惨剧发生达5次。 * * 背景:为何修建红旗渠? 全县550个村,需要翻山越岭远道取水的有307个。 “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 * * 背景:为何修建红旗渠? 一个真实的故事: 民国初,任村镇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3.5公里外的黄崖泉挑水吃。九年大旱,泉水只有香火头那么粗。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天不亮就爬上黄崖泉,可是取水的人多,一直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摸黑出村去迎接。由于天黑路陡,接过担子没走几步,被石头绊倒,把一担水倾了个净光。儿媳妇又羞又愧,回到家里就悬梁自尽了。大年初一,桑林茂老汉怀着满腔悲愤,埋葬了新婚的儿媳,带着全家逃荒上了山西。 * * 背景:为何修建红旗渠? 实物例子: * * 背景:为何修建红旗渠? 修渠起因:1959年麦收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严重旱情使之前建成的水利设施形同虚设。 寻找源头:分三路前往山西探源,最终选定浊漳河。发源于山西沁县漳源镇,上游有3条支流,年径流量为7.3亿立方米,水量充沛。 方案决策:1959.10.10林县县委决定采用引漳入林方案。 1960年2月6日,决策得到山西省委,平顺县委的支持,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上报和批复程序。 * * 决策:在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决定修渠 开工时间:1960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面临问题:初期方案有偏差,全线开工,准备“八十天”建成。面临生活困难、物资和技术力量不足等实际困难,工程进展迟缓。 战略调整:盘阳会议(1960.3.6--7)决定调整方案,分两期工程,第一期先集中力量完成山西境内一段。第二期是主干渠省内段。修成一段就通一段水。同时,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 高瞻远瞩:1962年8月15日,县委负责人杨贵与山西平顺县签订了《红旗渠工程使用权协议书》 ,确保林县人民群众对红旗渠永远使用的权利。 * * 修渠:千军万马战太行 修渠:千军万马战太行 修渠:千军万马战太行 缺少物资就自己动手制炸药、造工具、烧石灰 修渠:千军万马战太行 总干渠第一期工程:从1960年2月11日动工到10月1日竣工,历时232天。 斩断了45道山崖,搬掉了13座山垴,填平了85道沟壑,截住了漳河水,征服了石子山,闯过了红石崭,攻克了鹦鹉崖,战胜了狼脸崖,老虎嘴,马牙沟,风沙崭等数十道天险,钻通了总长600米的7个山洞,建成了8座渡槽,24座路桥和65座大小建筑物。 * * 修渠:五年建成总干渠 第二期工程——青年洞:1960年2月----1961年9月底 历史背景: 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 59-61年三年大饥荒;全国“白日休整”; 青年洞: 洞口在狼牙山悬崖绝壁上,穿过狼牙山便是青年洞 出口卢家拐村的寺沟。狼牙山全部是绛紫色石英沙石 坚硬如钢,工程进度非常缓慢,但青年突击队凭着坚 韧不拔的毅力和愚公移山的精神,经过17个月的苦战 终于于1961年7月15日凿通了青年洞! * * 修渠:五年建成总干渠 * * 修渠:五年建成总干渠 修渠:五年建成总干渠 总干渠分水闸 * * 修渠:五年建成总干渠 一干渠:从分水岭起,沿太行山东麓向南,全长41.5公里,引水流量为14秒立方米。 二干渠:从分水岭起,沿姚村公社北部山区向东南延伸,全长48公里,引水流量7.7秒立方米。 三干渠:从分水岭隧洞右上方起,向东北方向延伸,全长12公里,引水流量3.3秒立方米。 修渠:建设三条干渠 修渠:建设三条干渠 红旗渠工程于1969年6月全面竣工 长 度:1500多公里 时 间:1960.2---1969.6 总投资:7154.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25.98万元,仅占工程总投资的14.3%。县社队自筹(含投工)6128.72万元,占总投资的85.7%。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