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 智能干手器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9)初中信息技术第四册.docx
第十四课智能干手器说课稿-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9)初中信息技术第四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第十四课《智能干手器》选自2023—2024学年青岛版(2019)初中信息技术第四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了解智能干手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组成部分;
2.学习使用Arduino编程控制智能干手器的运行;
3.掌握传感器的应用,如红外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
4.学习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智能干手器模型;
5.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和实践素养。通过了解智能干手器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编程控制智能干手器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设计并搭建智能干手器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提升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在知识层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编程概念和电路原理。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但可能在编程实践和项目制作上经验不足。在素质方面,学生对新技术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但可能缺乏持续深入的探究精神。
学生在行为习惯上,通常较为活跃,喜欢互动和合作学习,但有时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对于本课程,学生的兴趣较为浓厚,但可能对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复杂电路和编程知识感到畏惧,需要教师通过激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培养他们面对挑战的勇气和自信。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态度通常积极,但学习效果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有的学生可能在理论学习上较为出色,而有的学生则在实践操作中更能展现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展,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获得成长和提高。
教学方法与策略
1.结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讲授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智能干手器的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项目导向学习活动,让学生分组完成智能干手器的设计与制作,促进学生参与和互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利用Arduino编程软件和传感器等教学媒体,进行实验和实际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教学过程中穿插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想法,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以日常生活中的洗手场景作为切入点,提问学生:“大家在使用公共洗手间时,是如何进行手部清洁和干燥的?”引导学生思考传统干手器与智能干手器的区别,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智能干手器。
2.讲授新知(20分钟)
首先,通过PPT展示智能干手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组成部分。接着,讲解Arduino编程控制智能干手器的基本方法,包括传感器的应用和编程逻辑。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编程控制过程。
课堂互动:
-在讲解智能干手器的工作原理时,邀请学生上台操作传感器,感受传感器的灵敏度;
-在Arduino编程环节,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步骤,尝试编写简单的控制程序。
3.巩固练习(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Arduino编程软件和传感器设备,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并上传控制程序,实现智能干手器的简单控制功能。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智能干手器的编程控制要点。同时,让学生分享在巩固练习环节的收获和体会,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更具创意的智能干手器项目,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实用性、环保性和创新性。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智能硬件:介绍智能硬件的发展历程,包括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让学生了解智能硬件在生活中的应用。
(2)物联网技术:讲解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让学生认识到智能干手器在物联网体系中的地位。
(3)Arduino编程:提供更多Arduino编程实例,如智能温度控制器、自动浇花系统等,让学生了解Arduino在物联网项目中的应用。
(4)传感器技术:介绍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智能硬件中的重要作用。
2.拓展建议
(1)项目实践:鼓励学生在课后尝试制作更多智能硬件项目,如智能窗帘、智能照明等,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技术分享:组织学生进行技术分享活动,让学生相互交流在制作智能硬件项目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共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