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图书馆资源建设.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图书馆资源建设
作者:李文明 工作单位:安远东江源小学
[摘 要]在网络环境下,面对高度发达的现代化技术,学校图书馆应根据网络资源与馆藏资源各自的特点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发挥各自的优势功能,以使图书馆资源达到最优化,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关键词]网络环境 图书馆 资源建设
图书馆资源建设是图书馆运行的前提条件,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图书馆资源建设就是图书馆根据本馆的任务和读者需求,系统地规划、建设和发展馆藏体系的全过程。在网络环境下,传统出版物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巨大冲击。如何以网络环境为背景,树立科学发展观,重新定义图书馆资源的构成,搞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对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的特征
在网络环境下,馆藏资源和网上资源共同构成学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础。因此,图书馆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建立一个有限的物理馆藏,同时也要兼顾虚拟馆藏的建设。物理馆藏包括传统的文献资源,如图书、报刊、声像资料、电子出版物等;虚拟馆藏则是指通过本馆计算机系统及其通信设备可以共享的馆外信息资源。
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文献资源大量涌现。这为图书馆的物理馆藏的选择和充实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提供了几乎海量的数字化资源。网络环境下虚拟馆藏有许多超越传统文献资源的特点:⑴内容包罗万象。互联网上的信息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且几乎覆盖所有的学科、涉及所有的领域;⑵形式多种多样。网上信息资源存在的形式有书目资料、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网络图书、网络期刊等;⑶传播开放便捷。网络技术的使用,突破了文献传播的区域限制,信息传播更加快速,能为更多的师生服务。
在网络环境下,物理馆藏和虚拟馆藏必须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成为图书馆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提出的,要“将中小学图书馆(室)的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具体措施
图书馆资源的优劣,体现了图书馆内在的基本素质。在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必须以客观的态度面对现实,重新认识自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根据师生的教学、学习实际需要,围绕基础教育内容,抓住素质教育的特征,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建立健全符合教师教学与教研和学生阅读要求的馆藏。
(一)立足实际需要,精选印刷型文献。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完善,为数字化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但从读者阅读习惯上讲,大部分的读者仍然习惯于阅读印刷型文献,因为印刷型文献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携带方便,阅读方便,且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任意使用,而电子出版物和众多网络信息则必须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才能实现阅读,这无疑阻碍了其在读者中的推广和应用。许多发达国家尽管拥有先进的电子化网络条件,也没有因此忽略藏书建设。传统文献是图书馆信息资源中最基本的馆藏,是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最直接的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搞好传统文献的借阅工作,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受经费和场地的限制,没有一个学校图书馆能对所有的图书都购买齐全。因此,从师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精选图书十分重要。为提高图书的实际使用效能,图书馆可以每年分批组织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不同年级的学生代表统一选购图书。
(二)增加电子出版物比重。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知识的载体逐步由纸质向磁、光等介质倾斜,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子出版物是包括声音、图像、影像的复合文本资料。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各种数据库借助网络的强大功能成为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重要资源,是传统文献资源的重要补充,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进行服务、资源共享和协作协调的基础。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和知识的记录和传播方式,具有许多印刷型文献无法替代的优点:⑴信息存储能力强。它不仅集数字、文字、图像和影像为一体,而且有惊人的存储能力。⑵体积小,节省大量保管空间。一张5寸光盘可存储1000本50万字的图书。⑶使用效率高,检索速度快。光盘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使其在利用过程中近似无磨损,可以反复使用,并可供多用户使用,这是纸质印刷品很难替代的,并且检索速度快,查全率、查准率都较手工检索有大幅度的提高。
电子出版物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阅读手段,随着图书馆网络化的发展,具有诸多优势的电子出版物在馆藏中的比例将不断提高,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书馆应在有限的购书经费中划出一定的份额用于补充电子出版物。
(三)积极创造条件,加强虚拟馆藏资源建设。
21世纪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