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2025年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情监测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开卷考试。
2.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及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共25小题,50分)
1.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通过以下化石,我们能了解到北京人的()
北京人牙齿化石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
A.生产工具 B.生活环境 C.体貌特征 D.用火状况
2.下列选项中的遗址能够实证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是()
A.郧县人遗址 B.蓝田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良渚古城遗址
3.商王朝吸收中原以外地区的文明成就,在文明交往、交融的过程中将原始瓷器、硬陶技术吸纳进来,这表明商王朝具有()
A.传承性 B.包容性 C.和平性 D.统一性
4.下图为某中学历史社团排演关于夏商周的历史剧,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该剧名称的是
历史剧:____
第一幕:大禹治水,划定九州
第二幕:盘庚迁殷,甲骨刻文
第三幕:武王伐纣,分封天下
A.《王朝的更替》 B.《都城的变迁》
C.《汉字的起源》 D.《地方的管理》
5.如图所示,西周时期列鼎数目的不同,代表着不同的身份等级。这反映出分封制()
A.使受封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B.受封依据是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
C.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权
D.确立了西周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
6.春秋时期,在诸侯国势力膨胀,华夏族向周边扩张的同时,各少数民族也不断深入到华夏族居住的区域,这样就打破了原来各族之间的地域界限,形成了华夏族与夷狄各部犬牙交错的杂居局面。这种局面()
A.削弱了诸侯实力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有利于民族交融 D.导致夷狄的消亡
7.商鞅变法期间强调,所有法令必须通过国君的确认才能生效;除君主以外,任何人无权擅改法令。这些措施旨在()
A.加强君主权威 B.强化法律地位
C稳定市场秩序 D.削弱贵族特权
8.此书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艺,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此书”是()
A.《论语》 B.《孙子兵法》 C.《庄子》 D.《墨子》
9.甲骨文记录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了古代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以下甲骨文反映了商代的()
甲骨文
对应汉字
戈
旅
戍
A.科技进步 B.经济发展 C.社会生活 D.军队建设
10.秦统一之前,各诸侯国路轨尺度不一、关卡林立;秦统一后,规定了车轨和道路的标准宽度,修建贯通全国的道路。这一改变()
A.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有利于政令在全国顺利地推行
C.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D.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11.《史记·陈涉世家》记载,“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材料表明陈胜、吴广起义()
A.群众基础广 B.危害程度深 C.持续时间长 D.获胜速度快
12.下列选项关于汉朝形势图叙述正确的是()
A.西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B.东汉开始设置河西四郡
C.汉朝疆域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D.汉朝注重对西域的管理
13.“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的原因是()
A.各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B.盐铁经营权掌握在豪强手中
C.社会各学说流行思想不统一
D.地主兼并大量土地欺压百姓
14.以下文物可以用来研究东汉()
A.制陶技术的高超 B.农业发展的表现
C.豪强地主的生活 D.平民百姓的安乐
15.张骞实地考察并带回了西域诸国的自然气候、山川地势、人文物产、商业贸易等信息,打破了由于匈奴强盛造成的中原与西域信息的隔绝状态。这表明张骞通西域()
A.增加了汉朝对西域的了解
B.扩大了汉朝的疆域范围
C.建立了汉朝与欧洲的联系
D.沟通了欧亚的海上交通
16.张仲景根据外感所受风、寒邪气之不同,将太阳病分为太阳中风表虚证和太阳伤寒表实证。这体现了他注重()
A辩证分析病情 B.总结前人经验
C.虚心学习求教 D.结合临床实践
17.《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曾对孙权说“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军必矣”。材料体现出()
A.曹操已完成对北方的统一 B.孙刘联军是正义之师
C.诸葛亮对形势的敏锐洞察 D.三国鼎立局面已形成
18.下图所示的历史现象是()
A.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