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会典和则例by郭松义.docx
清朝的会典和则例郭松义
在清史史料学中,会典和各部院署则例,都属重要的基本史料,特别它对研究清代的典章制度,不但本源清楚,而且查阅也很方便。但是,对于这样的重要史籍,过去却谈的不多。下面,我们仅从史籍和史料学的角度,对之略作介绍。
一、 会典的纂修
清朝会典自康熙时候起,历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先后凡五经。这五部会典,虽然体例和基本内容都大体相同,但由于年代不一、典章制度更替,其中或因或革,亦颇有变化。清朝会典,目前都保存完整,特别是《光绪会典》因距离我们时间较近,加上版本亦多,流传较广。另外四部会典,比如最早的《康熙会典》,也是不容易见到的了。
会典的编纂始见于明代,如弘治《明会典》,万历《明会典》即是,但追源溯流,则当更早。明万历时张居正说:“《大明会典》一书,即唐宋《六典》、会要之遗意”[1]。清人还一直把它上溯到更早的《尚书》和《周礼》。康熙在《御制大清会典序》中,曾简要地叙述了这一发展过程:“朕惟自古帝王,宪天出治,经世宜民,莫不立之章程,久厘庶绩,二帝三王之陈迹,略见于《尚书》、《周礼》,??沿及唐宋,仿为《六典》,辑为会要,悉为斯义。明初撰诸司职掌,其后因之,勒成会典。”[2]乾隆时重修会典,总裁官张廷玉在奏明有关纂修事宜时,也特别提到会典与《周礼·六官》和《唐六典》的渊源关系。
其实,会典作为一部政书,在编写原则上,某些地方和《唐六典》等书还是有所区别的。“《唐六典》有分注以及附考各官沿革”,即并注重纵的历史的叙述。而“会典例不追溯前代”,只谈当代的典章事例[3],而这在某种情况下,正是会典的长处。
清朝政府重视编修会典,主要是为了强化中央专制主义权利,使各级官员更有效进行统治。早在顺治初年,即有官员提出要撰修会典。给事中姚文然在一次召对中说:“夫明时职掌具存也,会典犹在也,然或法有可通,则以为先朝之成宪,或情有不便,以为胜国之陋规,或沿或变,何去何从,盖因革不出新裁,则臣下无所遵守。”他建议“广集词臣”,“博考掌故”,勒定“宪章”,“以成一代之书,定开国之制”[4]。后来,魏象枢在“圣朝大礼既行,亟请更定会典以明职掌以悬国制”的奏疏中,再次提请编纂会典[5]。
当时,凡纂入会典的,均具有宪章的效力,“至若会典,乃当代宪章,与律令相表里”[6],
是相当严肃的,所有官员都必须以此作为奉行政令的依据,“夫会典所载,皆百臣奉行之政令,诸司分列之职掌”[7]。故章学诚说:“盖典章法令,国有会典,官有案牍,其事由上而下,故天下道同。”[8]
由于“会典所载,皆系见行规条”[9],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官制职掌等变动,常常会有所变化,所以每过一段时间,就要重修会典。清代康熙以后的四次重修活动,除《雍正会典》系续补《康熙会典》,其余三次还都追述前面所行典则。
清朝修会典,一般由大臣奏请,然后皇帝颁诏,任命总裁官,并正式开馆纂修。据《清圣祖实录》卷一一五,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五月己巳条:“以纂修大清会典”“谕大学士等”。同时任命大学士勒得洪等为总裁官。七天后,会典馆正式开馆。在会典纂修官中,除设总裁外,还有副总裁、纂修、翻译、誊录、收掌等职。清制:每修会典,除汉本外,例有满文本。另外,在原始文件中,也有不少是用满文书写的,翻译之设,即因于此。在《雍正会典》的列名中,又有满誊录和汉誊录,《乾隆会典》甚至别设满纂修。总裁官以上,有时还任命监修或总理。充任《雍正会典》监修的是和硕亲王允禄、和硕果亲王允礼《,嘉庆会典》的总理有和硕端亲王绵忻、和硕定亲王绵恩,以及大学士穆彰阿等。
会典成书后,必须陆续进呈皇帝审定,然后用恭楷缮写陈设本和发交武英殿刊刻样本各一套。武英殿刻书处亦设监理、监造、总裁、提调、汉文校对、清文校对等官。
二、会典的资料依据和体例
会典所依据的资料大体有三类:一是有关衙门的档案文书,即所谓“编辑会典,以各衙门开造文册为凭”[10]在《康熙会典》和《雍正会典》中,均详细载录了“开报文册衙门”的名单,其总数不下几十个。为了完整地使用这批档册文书,乾隆时还规定,有关衙门“应令各该堂官选委贤能司官,专管清厘案卷,协同各本司官员,务将各该衙门所隶应入会典事件,分类编年,备细造送。”“其有因年久霉烂遗失者,亦令移询各衙门及外省造送,以备该馆编纂。”[11]
第二类是实录,这是会典纂修官必须熟悉掌握的资料。当时,凡“有应登载者,皆从皇史宬敬谨钞录,以为全书纲领”[12]。其它“至本朝颁行诸书,??所载政事有相关者,亦采辑以备参考”[13]。据《康熙会典》所载,这些书籍有《品级考》、《赋役全书》、《学政全书》、
《中枢政考》、《大清律》、《六科录疏》、《六部现行则例》等。《乾隆会典》开列有《吏部品级考》、《户部赋役全书》、《漕运新书》、《关税则例》、《礼部礼书》、《学政全书》、《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