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1 图形的平移第2课时 平移的坐标变换说课稿 (新版)北师大版.docx
2023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1图形的平移第2课时平移的坐标变换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3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1”的第2课时,主题为“平移的坐标变换”。教材内容包括:回顾平移的概念和性质,学习利用坐标平面进行图形平移的坐标变换,掌握平移变换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坐标变换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其能够理解图形平移在坐标平面上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通过坐标变换掌握图形平移的数学模型。
3.增强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坐标变换的数学问题。
4.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分析平移变换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演绎思维。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能够识别并绘制坐标点,理解坐标轴和象限的概念。此外,学生对平移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也有初步的认识,能够识别简单的平移图形。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八年级学生对图形变换这类几何问题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因为它们直观且具有挑战性。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可能存在困难。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喜欢通过图形直观理解的视觉学习者,也有偏好逻辑推理和公式应用的逻辑学习者。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平移的坐标变换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将平移操作与坐标轴的对应关系联系起来,二是理解坐标变换中的符号表示,如加减号的含义。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将实际情境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不足,以及处理复杂图形变换时的计算错误。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平台、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投影仪。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资源库、在线数学学习平台。
3.信息化资源:图形平移变换的动画软件、坐标变换的电子表格模板。
4.教学手段:实物教具(如可折叠的纸片模型)、图形平移的动态演示软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移现象,如电梯的运动、滑动的门等,提问学生如何描述这些现象的平移过程,引发学生对平移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提问学生如何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以及坐标轴和象限的概念。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首先讲解平移变换的概念,强调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只是改变位置。接着,详细讲解平移的坐标变换规则,包括平移向量的表示和坐标变换的公式。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图形平移例子,如将一个三角形沿x轴正方向平移3个单位,沿y轴负方向平移2个单位,展示如何应用坐标变换公式计算新坐标。
-互动探究:分组让学生尝试自己进行平移变换,并填写变换后的坐标,讨论并总结平移变换的规律。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布置一些基础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计算给定图形平移后的坐标,以及判断两个图形是否通过平移变换重合。
-教师指导: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指导,确保他们理解并掌握平移的坐标变换。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移变换的坐标表示方法和应用。
-提问学生本节课的收获,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一些综合性的作业题,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平移游戏,或者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中的细节,如正确书写坐标和计算过程。
6.课后反思(约5分钟)
-教师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图形的对称性:介绍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概念,以及它们与平移变换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研究对称图形,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结合。
-图形相似变换:探讨相似变换的性质,包括相似比、角度不变等,以及它们在坐标平面上的表示。学生可以通过比较相似图形的坐标变化,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
-平移变换在几何证明中的应用:介绍如何利用平移变换证明几何定理,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全等条件等。学生可以通过实例学习如何运用平移来证明几何问题。
-坐标变换与解析几何:介绍坐标变换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如通过坐标变换解决直线方程、圆方程等问题,以及如何利用坐标变换简化方程。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几何原本》等经典数学著作,了解平移和旋转的起源和发展。
-利用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