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护理操作---吸痰教案.ppt

发布:2018-12-06约3.03千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操作前的准备 告知: 1、吸痰的目的和步骤 2、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合风险,取得合作 操作前的准备 护士准备: 洗手,戴口罩 准备用物 1、纱布数块 2、生理盐水500ml一瓶 3、压舌板、治疗碗、听诊器、手电 必要时用开口器 准备用物 吸痰管的选择 粗细: 成人和儿童吸痰管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50%,婴儿不超过70% 透明 软硬度:柔软性好的硅胶管长度 * * 吸痰器负压选择 使用尽可能低而有效的负压 成人40-53.3kpa(300-400mmHg) 小儿33-40kpa(250-300 mmHg) 患者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 一、实施 二、操作后 * 实施 1、打开吸痰盘的各种盒盖 2、撕开吸痰管开口 3、戴手套 4、取下吸痰连接管,连接吸痰管 5、打开负压试吸力,湿润导管 注意:无菌操作的原则,避免手套污染和吸痰管的污染 实施 1、插管:进管时阻断负压(侧孔法和反折法) 经口插管深度为14-16cm 经鼻腔插管深度为22-25cm 经气管套管深度为10-20cm 经气管导管深度为10-35cm * 实施 2、吸痰:插管至合适的深度,开放负压,左右旋转,向外退出,吸净痰液 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先吸气管,再吸口、鼻腔,吸痰罐要严格分开使用,吸口鼻后的管不能吸气管 如机械通气的患者吸痰前后给予100%的氧气吸入两分钟。 3、肺部听诊:湿罗音有无减少或消失 整理 1、冲洗吸痰管及连接管,分离吸痰管,丢于感染性垃圾袋桶内。 2、脱下手套 3、关闭吸引器 4、擦净口鼻分泌物 5、整理用物 6、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7、洗手 * 观察与记录 1、观察呼吸是否改善、痰液吸引情况,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面色、Spo2的情况 2、记录痰量、性质、颜色 1、低氧血症——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吸氧 2、气道损伤——选择合适的吸痰管,操作时动作轻柔 3、感染——严格无菌操作 4、心律失常——预防及护理:停止吸痰,给予高流量吸氧,一旦发生心脏骤停,立即实施有效的抢救措施 5、阻塞性肺不张——预防及处理:选择合适的吸痰管,避免吸痰时间过长 6、气道痉挛——预防及处理:立即停止吸痰,给予受体兴奋剂,如沙丁胺醇 (1)吸痰前调节合适负压,检查连接是否正确 (2)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每次吸痰更换吸痰管 (3)插管动作轻柔,敏捷 (4)吸痰前后应当给予高流量吸氧2min,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如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引,应间隔 3-5 分钟,患者耐受后再进行。 (5)吸痰顺序先人工气道再口腔,再鼻腔。各用一根吸痰管 * (6)如患者痰黏稠,可以配合翻身扣背、雾化吸入;患者发生缺氧的症状如紫绀、心率下降等症状时,应当立即停止吸痰并给予吸氧 (7)观察患者痰液性状、颜色、量,必要时遵医嘱留取痰标本。 (8)储液瓶内吸出液应该及时倾倒,不得超过2/3 * 1、教会清醒的患者吸痰时正确配合的方法,向患者及患者家属宣传呼吸道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2、教育患者呼吸道有分泌物时要及时清除,确保气道通畅,呼吸改善,纠正缺氧。 健康教育 吸痰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护理技术,是指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 它是利用负压吸引原理,连接导管吸出痰液,是一种侵入性操 作。 有利于空气进入肺内,预防过度负压导致的肺不张。若吸痰管过粗,产生的吸引负压过大,可造成肺内负压,而使肺泡陷闭,若过细则吸痰不畅 吸痰管有橡胶、硅胶、硅塑,样式有单腔、充氧一吸痰双腔管。吸痰管太硬容易损伤气管壁.太软易在插入过程中打折或被负压吸扁而使吸引不畅。临床上已用柔软性好的硅胶管代替了质地硬的橡胶管。余湘蓓等对5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病人用硅胶管和橡胶管吸痰,比较两种吸痰管对气管黏膜的损伤情况,结果硅胶吸痰管引起气管黏膜损伤为7.14%,橡胶管为81.82%。 理想的吸痰管是透明、软硬度、长度适中。 预防低氧血症、减少感染、减少吸痰管的更换、利于医护人员自身防护 使用密闭式吸疾器能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减少吸疾过程中Spoz下降、降低治疗费用,但会增加气管内出血的发生率 气管内滴注生理盐水一直作为一项常规护理操作应用,但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证明,吸痰滴注生理盐水可以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并有许多增加感染的机会,国外新的护理操作常规中已取消此项操作 吸痰的护理 普内科 马静 一、概念及原理 二、目的 三、适应症 四、操作过程 五、并发症 六、注意事项 吸痰术是利用负压吸引的原理,用导管经口、鼻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清除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方法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 窒息等并发症发生 危重、昏迷、老年、全麻未醒、大手术后和胸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