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注射讲》课件.ppt
**********************皮内注射讲皮内注射的定义1注射方式皮内注射是将药液注入皮肤真皮层的一种注射方法。2作用机制它能使药物在局部产生较强的作用,并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3注射部位通常选择皮肤较薄、血管分布较少的部位,如前臂内侧或肩胛下区。皮内注射的适应症过敏原检测用于诊断过敏反应,例如药物过敏、食物过敏等。结核菌素试验用于检测机体是否感染结核菌。疫苗接种用于预防某些传染病,例如麻疹、腮腺炎、风疹等。皮内注射的禁忌症局部感染注射部位存在炎症或感染,可能会加重感染。出血倾向患者有出血倾向,例如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功能障碍,可能会导致皮下出血。过敏史患者对注射药物或注射器材料过敏,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皮内注射的解剖结构皮内注射是指将药物注入皮肤真皮层内的一种注射方法。真皮层是皮肤的第二层,位于表皮层之下,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末梢,以及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真皮层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因此皮内注射可以迅速地将药物吸收进血液循环。皮内注射的操作步骤1准备阶段确认注射部位,消毒,准备好注射器和注射液。2注射阶段将注射器针头与皮肤呈15°角,缓慢进针,直到出现皮内小丘。3观察阶段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异常,确认注射成功。皮内注射的注意事项密切观察注射部位,防止过敏反应。注射后,应观察患者30分钟,确保无异常反应。注射后,应注意避免局部摩擦和挤压。皮内注射的并发症皮肤感染注射部位消毒不彻底,会导致皮肤感染。出血注射针头刺破血管,导致出血。局部疼痛注射药物刺激皮肤,导致局部疼痛。过敏反应对注射药物过敏,会导致过敏反应。皮内注射的预防措施严格消毒注射前,应严格对注射部位和注射器进行消毒,避免感染。正确操作注射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误操作导致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注射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皮内注射的注射部位皮内注射的注射部位通常选择**前臂屈侧**,**肩胛骨下角**,**背部**,**上臂外侧**等部位。这些部位皮肤较薄,血管丰富,易于观察注射部位的反应。皮内注射的注射部位选择前臂内侧血管丰富,易于观察注射反应肩胛骨下角适合较大剂量注射,不易受肌肉活动影响背部方便操作,但需注意避免注射到血管皮内注射的注射器选择注射器类型一般选择**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可以选择**玻璃注射器**或**塑料注射器**。注射器容量通常选择**1毫升**或**2毫升**的注射器。针头选择选择合适的针头**长度**和**规格**。根据**注射部位**和**注射液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皮内注射的注射液选择药物特性选择适合皮内注射的药物,例如过敏原提取物、疫苗、抗生素等。浓度选择合适的药物浓度,避免刺激皮肤或引起不良反应。剂型选择适合皮内注射的剂型,例如溶液、悬浮液等。皮内注射的注射液配置准备工作确保注射液和注射器都已消毒,并准备齐全。配置过程根据医嘱,将所需的注射液从容器中取出,并注入注射器中。检查配置仔细检查注射液是否清晰、无沉淀,并确认剂量准确。皮内注射的注射液剂量注射液种类剂量青霉素0.2-0.5ml破伤风抗毒素0.1-0.2ml麻风杆菌疫苗0.1ml皮内注射的注射液温度1室温注射液的温度应与室温相近,避免过冷或过热。2避免过冷过冷的注射液会导致局部组织血管收缩,影响药物吸收。3避免过热过热的注射液可能会损伤皮肤,引起疼痛或局部反应。皮内注射的无菌操作1洗手使用肥皂和流水彻底洗手,至少20秒。避免交叉污染。2消毒用75%酒精棉球消毒注射部位和注射器。3无菌操作始终保持注射器和针头无菌,避免接触污染。皮内注射的消毒方法皮肤消毒注射部位皮肤应先用肥皂水清洗,再用75%酒精棉球消毒。注射器消毒注射器和针头需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或采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注射液消毒使用前应检查注射液是否浑浊,并注意有效期。皮内注射的用药禁忌过敏对注射药物过敏者,禁止使用。感染注射部位有感染者,禁止使用。出血注射部位有出血倾向者,禁止使用。皮内注射的注射深度1.5毫米皮内注射针头应插入皮肤约1.5毫米深度,确保药液注入真皮层内。2角度注射角度应保持15-20度,避免药液注入皮下或肌肉层。3观察注射后应观察注射部位,确保药液注入皮内,形成局部的隆起。皮内注射的注射角度角度一般为15-20度,针头与皮肤呈斜角,避免刺入太深。方向应与皮纹方向平行,避免刺入皮下。皮内注射的针头选择选择合适的针头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