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引种栽培技术》阶段测试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植物引种栽培技术》阶段测试题
植物栽培与管理测试试卷答案
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分)
1、适地适植物:适地适植物就是使栽培植物的生态学特性与栽植地的立地条件相互适应,通过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在现有栽培技术条件下的丰产稳产。
2、种植点的配置:即种植点或播种点在栽植地上的分布及排列方式。
3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指单位面积种植地上种植点的数量,一般用株(穴)/亩表示。
混交方法:混交方法是指混交的各植物在栽植地上的排列形式。
二、填空题: (每空0.5分,共40个空,共20分)
1、人工直接培育,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整形修剪措施等;计划性密植,矮化密植,超矮化密植;2、普通园片式栽培,矮密栽培,保护地栽培,林网式栽培;3、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4、选树适地或选地适树,改树适地或改地适树,改树适地或改地适树,选树适地或选地适树;5、掺沙,作物秸秆、稻壳;6、植苗栽植、播种栽植、分殖栽植,植苗栽植;7、高垄整地,高台整地;8、穴大根舒,深浅适当,根土密接;9、真菌,瘠薄、极端温度、碱度,抗病性;10、短截,回缩,截干,疏剪;11、萌芽肥、花后追肥、果实膨大期追肥、果实生长后期追肥;
三、选择题: (每题1分,共16小题,共16分)
1、B 2、D 3、A 4 C 5、D6、C 7、A 8、C 9、A 10、B 11、A 12、C 13、C 14、C 15、D 16、B
四、判断题: (每题1分,共16小题,共16分)
1、× 2、∨3、∨ 4、∨5、∨ 6、∨ 7、∨ 8、× 9、×10、∨ 11、∨ 12、∨ 13、× 14、∨ 15、∨ 16、∨
五、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5小题,共40分)
1、行状配置的方法和图示?
答:主要包括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品字形)三种。
◆a ◆ ◆ 正方形配置 ◆ a ◆ ◆ 长方形配置
◆ ◆ ◆ ◆ ◆
◆←a→◆ ◆ ◆ 品字形配置
◆ ◆ ◆
◆ ◆ ◆
2、林农间作应注意的问题?
答:(1)正确选择作物。间作的作物要根据引种植物植物的特性和年龄、当地环境条件和需求来选择。所选用的作物不能与林木有共同病虫害,不能与林木产生激烈的竞争,如在喜光植物的幼树期间作高秆类作物,会影响林木光照;水肥条件较差的地方选用需水肥较多的作物,就会与林木发生矛盾.影响林木生长发育。选用的作物一般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或实用性,否则,会造成人力、地力、物料的浪费,所生产的产品也成为负担。
(2)间作的时期和部位要适当。需肥水较多或喜光的各种绿色植物,—般应在幼树期或株行距较大的园中进行间作,且只在行间种植,作物要与林木间留有一定的距离,称为保护带。有时为厂避免对水肥的竞争,也可以改变作物的种植时间,使二者需水肥较多的时期相互错开。对于菌类、天麻等一些适合在背阴处栽培的作物,则可以在林下长期间作。
(3)实行园地间作必须加强管理 多数作物都要消耗上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竞争光照或发生病虫害等,从而对林木生长发育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间作的同时,必须加强土肥水管理,搞好树体的保护工作。只种不管,则两败俱伤。
3、种植地整地有什么作用?
答:(1)改善立地条件。 通过不同形式的整地,创造不同的微地形和小气候,以适应不同植物的需求。翻垦后的土壤孔隙度增大,渗透性增强,减少地表径流,降水易于渗入土层,土壤固、液、气三相的比例趋于协调;整地后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快了残留在栽培地上的部分枝叶的腐烂分解,加速了元素的循环,从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增加了速效养分的供应。此外,整地可以减轻杂草、灌木与幼林的竞争,减少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整地破坏了病虫赖以滋生的环境,减轻病虫的危害。(2)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整地是一种坡面上的简易水土保持工程,改变了小地形,可以形成一定的积水容积,把一时渗透不及的降水储存起来。水平沟、鱼鳞坑、反坡梯田、撩壕等整地方法,都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3)提高栽植成活率,促进植物生长。由于整地清除了杂草、石块、灌木,改善了栽培地的立地条件,保证了栽培植物的合理分布,有利于栽植施工,提高栽植质量。
4、为了保持苗木的水分平衡,在栽植前须对苗木采取哪些适当的处理措施?
答:为了保持苗木的水分平衡,在栽植前须对苗木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地上部分的处理措施主要有:截干、去梢、修枝剪叶、喷洒蒸腾抑制剂等;根系的处理措施主要有:浸水、修根、蘸泥浆、蘸保水剂、蘸激素或其他制剂、接种菌根菌等。
5、整形修剪的目的是什么?
答:(1)调控树体结构。整形修剪可使树体的各层主枝在主干上分布有序、错落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