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pdf

发布:2024-12-20约2.2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运动或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

生产造成危害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

为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

岩溶地质灾害和隧道工程中的地质灾害等。为了保护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发挥地质资源的作用,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

制定全面的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一、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是指依据地质条件、工程技术和人口经

济条件,综合分析和评价,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地质灾害防治

工程,科学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并逐步实施的一项长期的系

统部署。防治方案的制定应执着于预测、评估、预警、预报技

术的加强,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支撑,加大防治措施的研发

及扩散应用,注重灾害评估与风险分级以及灾害应对措施的优

化,落实防灾减灾责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等重点工作。

(一)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指依据自然毁灭力场条件、人类活动

干预类型和规模、城市发展战略、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可利用

遗产等因素,确定地质灾害耐灾意识、耐灾能力和耐灾效益以

及各治理区域的管控强度和治理措施。步骤如下:

1、制定地质灾害预警监测网络规划;

2、制定防治区域分级标准及其防控强度和控制措施;

3、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空间发展规划,特别是重点地

质灾害治理区的控制性规划,对新建和拓展应按规划进行;

4、制定公共建设项目(如道路、水库、市政管网)等的

地质环评标准及相关用地审批管理办法,把地质灾害风险因素

纳入设计和验收程序,保障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二)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建设

地质灾害监测体系由人工观测和监测以及物理性监测手段

组成,应用“互联网+”技术,包括航空、卫星遥感、GPS和人

员监听、卡口监测等技术手段,为地质灾害形成定量、自动化、

实时化和可视化的系统建设。可以提前发现并预测地质灾害的

发生,快速及时地处理和救援,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造成人员

和财产的损失,减少资源浪费。

(三)科学防灾治灾导则和规范标准

地质灾害防治导则包括国家防灾减灾策略规划、地质灾害

宏观预警及分级防控措施、防灾救灾体系建设等战略性防灾政

策规定。规制标准则是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实践规律、防灾科

学、工程技术、管理和使用规范等制定的技术标准体系,有助

于科学规范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应用和管理实施,减少规范歧

义。

(四)防治措施评估和预测技术

考虑到地质灾害发生时空复杂性,不仅需要借助于物理模

拟、现场试验等科研手段,在现场采集灾害样品进行实验分析,

获得各种参数。还需要应用相关信息技术,综合分析各种因素,

进行预测分析和规划设计。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特征和规模信息,

选择适宜的科学防治措施,确保防治方案的科学性。

(五)防治成果发布和宣传教育

为了使防治成果得到广泛传播,保证工作水平的持续改进,

宣传部门应组织防治成果的宣传教育,包括灾害现场应急救援

的实战演练、科学搜索地址和分享实用的信息,就地灾情防治

成果向全社会普及。

二、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包括预防、监测、预警、组织和处理等

防治措施的快速部署,具有救援人员和设备处置的应急机制,

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科学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据不同地域、状

态、环境构建不同的应急预案,尽量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

失。

(一)灾情评估

应急预案要实际、精准地了解情况,应考虑地质灾害灾情

大小、性质和变化趋势等因素。通过地质灾害监测体系的数据

与预警信息来判断灾情等级,对于不同灾情等级应有不同处理

策略,力求减少灾害损失。

(二)应急资源调度

在灾害发生之前就应该建立好协调一致的应急体系,有效

管理物资储备和设备资源,并确保能够及时到达现场,支持各

类救援和救灾行动。应急预案应考虑人员组成、交通配套、应

急物资供给以及现场指挥等因素,配备相应特种车辆、通讯设

备、医疗器械、医药物品等应急资源。

(三)应急措施落实

应急措施要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类型、特点和紧迫程度采取

不同的应急措施。如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采取紧急撤

离安置、放水蓄洪、固结加固等方式。地面塌陷可以采取加固

非因地质原因而形成的地层、控制水流、排水、补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