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RAID知识组建全面解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说起RAID,相信大多数DIYer都听过这个名词,它会经常出现在各个主板包装、说明书上;但是要说对RAID技术非常熟悉的DIYer,却屈指可数。早在多年前,RAID一直以来都是面向服务器用户,以提高服务器数据的安全性;不过现在经过了几年的发展,普通用户也有条件关注RAID,并且成了我们今后装机必须考虑的一件事情。
??? 本文中,笔者将会深入浅出的为你讲述以下内容:
? 1、什么是RAID?原理、种类等知识?? 2、普通用户是否适合组建RAID?? 3、实战RAID系统组建!
●什么是RAID?
??? RAID是“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独立冗余磁盘阵列。冗余磁盘阵列技术诞生于1987年,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
??? RAID最初的研制目的是为了组合小的廉价磁盘来代替大的昂贵磁盘,以降低大批量数据存储的费用,同时也希望采用冗余信息的方式,使得磁盘失效时不会使对数据的访问受损失,从而开发出一定水平的数据保护技术,并且能适当的提升数据传输速度。
??? 早期的RAID方案主要针对SCSI硬盘系统,系统成本比较昂贵。1993年,HighPoint公司推出了第一款IDE-RAID控制芯片,能够利用相对廉价的IDE 硬盘来组建RAID系统,从而大大降低了RAID的“门槛”。从此,个人用户也开始关注这项技术,因为硬盘是现代个人计算机中发展最为“缓慢”和最缺少安全性的设备,而用户存储在其中的数据却常常远超计算机的本身价格。在花费相对较少的情况下,RAID技术可以使个人用户也享受到成倍的磁盘速度提升和更高的数据安全性。目前,IDE/SATA接口标准的硬盘都可以支持RAID技术,不过一般主板芯片组支持的主板只能支持SATA硬盘组建RAID。
早期一般都是SCSI卡提供SCSI RAID的支持
??? 那么为何叫做冗余磁盘阵列呢?冗余的汉语意思即多余,重复。而磁盘阵列说明不仅仅是一个磁盘,而是一组磁盘。这时你应该明白了,它是利用重复的磁盘来处理数据,使得数据的稳定性得到提高。
??
??? RAID如何实现数据存储的高稳定性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它的工作原理。RAID按照实现原理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级别,不同的级别之间工作模式是有区别的。整个的RAID结构是一些磁盘结构,通过对磁盘进行组合达到提高效率,减少错误的目的,不要因为这么多名词而被吓坏了,它们的原理实际上十分简单。问了便于说明,下面示意图中的每个圆饼代表一个磁盘,竖的叫块或磁盘阵列,横称之为带区。
??? 简单点说,RAID的功能就是把多个硬盘组合成为一个逻辑磁区,因此,操作系统只会把它当作一个硬盘。RAID系统的类型有多种方式,如RAID-0,RAID-1,RAID-2,RAID-3,RAID-4,RAID-5,RAID-6,RAID-10,RAID-53等。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些RAID类型的区别以及用途:
RAID 0
??? 将多个磁盘合并成一个大的磁盘,不具有冗余,并行I/O,速度最快。RAID 0亦称为带区集。它是将多个磁盘并列起来,成为一个大磁盘。在存放数据时,其将数据按磁盘的个数来进行分段,然后同时将这些数据写进这些盘中。 所以,在所有的级别中,RAID 0的速度是最快的。但是RAID 0没有冗余功能,如果一个磁盘(物理)损坏,则所有的数据都会丢失。
RAID 1
??? 两组以上的N个磁盘相互作镜像,速度没有提高,但是允许N-1个磁盘损坏,可靠性最高。RAID 1就是镜像。其原理为在主硬盘上存放数据的同时也在镜像硬盘上写一样的数据。当主硬盘(物理)损坏时,镜像硬盘则代替主硬盘的工作。因为有镜像硬盘做数据备份,所以RAID 1的数据安全性在所有的RAID级别上来说是最好的。但无论用多少磁盘做RAID 1,仅算其中一半磁盘的容量, 是所有RAID上磁盘利用率最低的一个级别。
RAID 2
??? 这是RAID 0的改良版,以汉明码(en:Hamming Code)的方式将数据进行编码后分割为独立的位元,并将数据分别写入硬盘中。因为在数据中加入了错误修正码(ECC,Error Correction Code),所以数据整体的容量会比原始数据大一些,RAID2最少要三台硬盘方能运作。
RAID 3
??? 采用Bit-interleaving(数据交错存储)技术,它需要通过编码再将数据位元分割后分别存在硬盘中,而将同位元检查后单独存在一个硬盘中,但由于数据内的位元分散在不同的硬盘上,因此就算要读取一小段数据资料都可能需要所有的硬盘进行工作,所以这种规格比较适于读取大量数据时使用。
RAID 4
??? 它与RAID 3不同的是它在分割时是以区块为单位分别存在硬盘中,但每次的数据存取都必须从同位元检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