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运用探究.docx
PAGE
1-
内部控制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运用探究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在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总值已超过10万亿元,其中包括大量的土地、房屋、设备等。然而,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资产闲置、浪费、流失等问题。例如,一些地方机关单位由于缺乏科学的资产配置和调拨机制,导致部分资产长期闲置,造成资源浪费。此外,一些单位在资产管理过程中,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资产处置不规范、账实不符等问题。
(2)在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维修和处置等环节,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一方面,部分单位在购置过程中,缺乏严格的审批程序和预算控制,导致购置的资产与实际需求不符,甚至存在违规采购现象。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维护保养制度,部分资产出现老化、损坏等问题,但未能及时得到维修,影响了资产的使用寿命。此外,在处置环节,一些单位未能严格执行资产报废和处置程序,存在私自处置资产、低价出售等情况。
(3)面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首先,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部分单位缺乏专门的资产管理规定和操作流程,导致管理混乱。其次,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够,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但执行过程中存在走过场、形式主义等问题。最后,监督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问责机制,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际作用。以某地级市为例,该市某单位在2018年因固定资产管理不善,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达数百万元,暴露出内部控制制度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严重不足。
二、内部控制制度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内部控制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可以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确保资产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维修和处置等环节,减少资源浪费和损失。例如,通过预算控制,可以避免盲目购置和重复购置,降低行政成本。
(2)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加强固定资产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通过定期进行资产盘点和审计,可以发现和纠正资产管理中的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此外,内部控制制度还可以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促使他们更加注重资产的保护和合理使用。
(3)内部控制制度的应用还有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通过规范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可以促进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也有利于增强单位的社会公信力,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某市财政局通过引入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提升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三、内部控制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策略
(1)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例如,某省教育厅在2019年对全省教育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进行了全面梳理,制定了《教育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明确了资产购置、使用、维修和处置的各个环节。该办法实施后,全省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利用率提高了15%,资产流失率降低了20%。
(2)加强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和审批流程是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环节。以某市文化局为例,该局在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对固定资产购置预算进行了严格审查,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同时,对购置申请进行层层审批,防止了违规购置现象的发生。通过这些措施,该局在一年内成功避免了300万元的预算浪费。
(3)定期进行资产盘点和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重要手段。某市税务局在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时,每年都会对全局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盘点,并与账目进行核对。通过这种方式,该局发现并纠正了多起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有效防止了资产流失。据统计,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后,该局固定资产的准确率达到了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