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简答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2)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时代的需要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含它的创始人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与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力求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还在于它的深刻性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第一、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二、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
首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微型机的源泉
再次,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定义: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与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它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两者是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错误观点: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唯心主义(选)
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选)
3、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简)
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主要指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为位置移动;二、是事物保持自身素质的稳定性,尚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相对静止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5、世界的普遍联系原理及复杂多样性
原理: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是客观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
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6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新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
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有着存在的根据。
第二、新事物有着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三、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7、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及对立表现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