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企业流程管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筑施工企业流程管理
时间:2014-12-12 13:38来源:未知?作者:赵君华?点击:100次
?????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讲的内容是比较具体的,流程不像战略是比较抽象、宏观的,流程是比较具体的,所以可能大家听起来会没那么精彩。
一、施工企业为什么要进行流程管理
为什么做流程管理?我总结了三个原因:一个是管理信息化的需求,很多企业在上信息系统的时候需要做流程管理,或者是进行流程的梳理;第二个原因是为了提高效率;第三个原因是为了加强控制。
1、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管理信息化的情况是这样的,相信很多特级资质的企业都一清二楚,2007年3月建设部发了一个新的资质标准的要求《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提出来要求企业做内部的局域网或管理信息平台,到2007年11月建设部又发布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意见规定在《特级标准》颁布前已经取得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自《特级标准》发布之日起设3年过渡期,原资质证书有效期延续到2010年3月13日,到2010年3月13号,一定要强制实行信息化,后来发现很多企业做到这个资质要求很难,又延长了2年,决定将《特级标准》的过渡期延长至2012年3月13日,以上就是建设部提出来上信息化的要求。
整个施工企业在特级资质就位这个过程中,包括我们公司在做咨询的过程中,很多企业要求我们做流程梳理。有些企业在做信息化之前就跟我们公司合作,明确地告诉我们,让我们帮他们梳理流程。去年有些客户提出来说他们基本上信息化都上了,验收也通过了,但是他觉得目前信息系统的流程就是公司现在运行的流程,但是感觉这个流程还不是那么顺,还需要重新理一下。实际上很多企业在真正上信息化之前、没有梳理流程之前,流程是有的,只是这个企业的流程有两类,一个是显性的流程,这个企业流程本身是有的,内部都梳理过。另外一个是隐性的流程,比如目前我们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一些的企业,或者是一些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即使没有做流程管理,里面毕竟还是有一定隐性的流程。我们在跟施工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没有上信息化,或者是上信息化的企业要求做流程梳理,只是把显性的流程理一下,或者是把隐性的流程梳理出来,然后放到信息化系统里面去。有的信息化公司告诉施工企业“我们已经有信息化流程了,已经固化在系统里面,你直接去用好了”,这种应付特级资质考核肯定没问题,我们有些企业就是这样,没关系,100万,我给你100万,你帮我保证审核通过就行了,至于我后面用不用是其次的问题。当然了,在我们几次与软件公司召开信息化高峰论坛的时候,很多老总就提出来:我现在特级资质也有了,信息化系统花了100、200万之后,后面能不能用?如果改良的话,改良的是什么?改良的是里面的流程和表单,改良流程和表单的时候又碰到了问题:软件的灵活性比较差,管理流程很容易就变了,但软件里面可能没办法变。
2、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建设部提信息化的要求出来,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第一个原因是为了提高效率。如果说把我们的很多工作流程化,把我们的管理也做成像生产制造业一样的流水线,效率会大大地提高。实际上,一个企业小的时候效率是很高的,夫妻老婆店效率非常高,因为需要决策的东西非常少,也不需要很多规范的制度。企业稍微大一点,十几个人,企业里面老大发话,下面十几个人都按照老大的安排去做就行了。当企业逐渐变大的时候,再这么管就不太可能了,至少中间加了一层,有部门经理,这时候,我们就发现有些事情就需要制度化,而不能说由上面的人发命令,下面的人去执行,需要有些制度去做,无论是制度,还是流程,或者是制度里隐含着流程。主要是把很多日常工作流程化,不需要请示,按照制度来做就行了。
随着企业变大,我们会发现他有所谓的大企业病。很多部门只看到自己的这一块,很难观察全过程供应链的流程。实际上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也发现企业局部改良对局部是有效的,但是总体上肯定是无效的,或者日常工作中,还有部门之间有些摩擦,使得管理流程没办法贯通,等等这些情况导致企业需要做管理流程的优化。
这里有例子,是我们碰到的一个真实情况:有一个小型的民营企业,企业不是很大,老总觉得很累,为什么?一方面他出差很多,小的施工企业都是这样的,老总他需要频繁地出差,比如招投标、项目检查的时候都要去,应付方方面面的事情。另外一方面,回到公司以后又有一堆事情要做,尤其是资金审批,一把手,一支笔,都需要他审批,其实很多日常的东西他已经没有心思去管了,一个是他不了解,另外一个,他没有心思去管,他跟我们说他有时候晚上十点钟还在公司加班,虽然看起来是非常小的事情。很累,这是老总的感觉。另一方面,员工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员工也有很多事情,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员工差旅费报销,员工先垫了,垫了以后拿到财务去报销,报销的时候可能正好碰到老总不在家,或者是审的过程中没办法确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