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再高,新蓝领也是弱势群体收入再高,新蓝领也是弱势群体.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收入再高,新蓝领也是弱势群体
?近日,“新蓝领女性平均月薪4276元了”的报道引发热议。不少白领惊呼自己的薪水又“白领”了。可是,在貌似不错的收入背后,却隐藏着城市新蓝领各种不为人知的秘辛。
近年来,城市新蓝领的收入开始逐渐赶超白领
有别于单纯靠出卖体力谋生的蓝领,城市新蓝领普遍有一技之长,学历也并非很低
这篇引发热议的报道,源自某分类信息网站近期发布的《2015年新蓝领女性就业报告》。根据该报告,目前一、二线城市中新蓝领女性的平均月薪达到4276元(税前,下同),其中,按摩技师、月嫂以及美甲师的月薪位列职业薪酬榜的前三甲。这让不少白领“大受打击”。一直以来,工作技术含量低,学历低,收入低似乎是蓝领的普遍标志。怎么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自己还被这些人反超了?
事实上,根据该报告,都市新蓝领,指工作、生活在二线或以上城市的、为城市日常运转贡献力量的基层工作者,包括销售、房产经纪人、保安、美容美发师、快递员等职业,也涵盖了部分基层白领工作者。有别于传统的靠出卖体力谋生的蓝领工人,他们普遍有一技之长,学历也并非很低。根据《2013都市“新蓝领”生存报告》,新蓝领队伍中的本科以上学历已经达到13.36%, 大专学历者更达到了30.46%。
他们的工作同城市生活息息相关,为城市日常运转服务,通过辛勤劳动创造价值
严格意义来说,该新蓝领的定义与西方公认的“新蓝领即新一代技术工人”有所区别,但叫新蓝领也好,说是新一代城市务工人员也罢,都是指同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同城市生活息息相关,为城市日常运转服务。
城市新蓝领的职业分布很广,基本是为城市日常运转服务(2013都市“新蓝领”生存报告截图)
在各个城市里,新蓝领们游走在城市的各个服务行业,提供家政、快递、维修、美容、保险经纪等生活服务,虽然并非高精尖的技术或产品,但能切实解决城市生活各种现实需求,为城市必不可少。
掌握一技之长,薪水不断上涨,月入上万元已不是稀罕事
当然,这并非新蓝领的“高”收入首次引发关注。育婴月嫂、快递员、厨师、手艺精湛的泥瓦匠……掌握一技之长的蓝领工人,薪水不断上涨,月入上万元已不是稀罕事,以育婴师为例,一个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育婴师月薪一般在6000元左右,甚至逾万元。去年2月,济南举办的一场“月嫂育婴师”拍卖活动上,8位月嫂和育婴师的单月服务权被雇主家庭以最高15500元、最低5200元拍下。在快递、小儿推拿、汽车美容等行业,城市“新蓝领”的月收入也普遍高于普通上班族。
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是,竞争市场下,劳动力的价格由供需决定。按摩技师、月嫂以及美甲师的高价是建立在真实的市场需求之上的。以月嫂为例,北京市每年出生的婴儿约为15万,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家庭愿意请月嫂,而目前的月嫂市场仅能满足半数的需求。庞大的市场需求下,月嫂收入自然会不低,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成为月嫂,以缓解月嫂服务的紧缺。事实上,在发达国家脑体倒挂(相同工作时间内,脑力劳动的价格低于或等于体力劳动的价格)现象很常见。美国采矿工人的收入甚至超过了年薪丰厚的警察。
但他们仍是社会中的弱势人群,更担不起公众的艳羡
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恶劣是新蓝领面临的首要问题
根据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2013年的调查数据,新蓝领中每周工作在40小时以内(即拥有正常双休)的仅占13%,超过半数的人每周工作40-60小时,其中最常见的周工作时长是40-50小时,这类人群占比近三成(29.5%);另外,每周工作50-60小时的超过五分之一(22.0%)。值得注意的是,每周工作超过70小时的超过两成,达到21.3%,甚至有3.5%的受访者表示每周工作超过100个小时,按一周工作7天来算,每天工作也超过14小时。
新蓝领中超过半数的人每周工作40-60小时,没有正常双休
除了工作强度大,工作条件也很恶劣。以我们经常打交道的快递员为例,夏天高温酷暑、汗水湿背,到了冬季,又变成天寒地坼。个中辛酸不是在办公室吹着空调上班的白领们可以比拟的。
所面对的职业伤害和风险相比较白领而言,也要高出许多
根据《2012都市“新蓝领”生存报告》,在“新蓝领”人群中,51%的新蓝领所在单位没有任何劳动保险的缴纳;56%的新蓝领所在单位没有与他们签订劳动合同;49%的新蓝领法定节假日无法休息,加班了也拿不到加班费。“干一天活拿一天钱”,不干活就没钱拿(所以很多新蓝领为了获得高一点的收入,宁愿辛苦地工作着)。这使得他们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法律的保护。更不用说各种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不过,新蓝领收入虽然相对较高,但普遍缺乏加班补贴、医疗、养老等基本福利保障。调查显示,房地产经纪人、司机、收银员、厨师、保洁等,是比较典型的不能休息也没有加班费的人群。
而对于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恶劣的新蓝领,他们所面对的职业伤害和风险相比较白领而言,也要高出许多。根据《经济观察报》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