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究.pdf

发布:2025-02-25约7.8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4年第2期现代园艺经验交流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探究

刘英艳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困境与契机,探讨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

略,得出应从联姻学校教育、构建遗产网络、打造高效农业3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为实现农耕文化遗产助力文明乡村、富裕乡村、生态

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农耕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实的难度。例如,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湿地,既是国家湿地

践中,创作并传承、保存的农业生产生活经验,其主体包公园,又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盛产的大通湖大闸蟹被

括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农业耕作知识与技术、农业生产列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那么,对于大通湖湿地保

制度与管理理念、传统农耕风俗与信仰等。农耕文化遗护工作的开展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多个保护责任主体,也

产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巨型遗产体系,是一个物质和非物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保护和发展思路,因此,要全面统

质文化遗产的集合。筹、整体保护农耕文化遗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1.2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契机

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分析

1.11.2.1政策保障。2013年5月9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1.1.1农耕文化遗产流失严重。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公布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2023年5月

社会进人持续高速发展的阶段,信息传播快速而广泛,29日,农业农村部先后开展了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

农村与城市的交互性日益增强,农村的社会状况以及居遗产发掘认定工作,共认定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

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具有了城市气息,尤其在工业化、产,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多个方面。2014年5月,中国颁

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农民涌人城镇,农耕文化遗产保布全球首个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管理办法,进一步促进

护传承的主体严重缺失,耕地闲置或被大量占用,农村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生态环境保护。2018年9

土地质量持续下降,农耕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

化,长期影响中华民族心理的农耕文化话语体系以及价工程”,2021年8月,再次强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值认同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作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建设相结合”,推

用,造成许多传统的农耕用具正在消失(如水车、纺车、进了中国农耕文化遗产创新性保护传承。

石白、石磁等),许多传统的农耕技艺面临着没落或失传1.2.2方法保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

的境遇(如“间作、套种”等农作技术、湖南益阳小郁竹艺展开,“三农”工作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黄金期,农耕

等),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念、礼俗制度、道德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尤

规范等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解(如“趋时避害”的农时其在文化线路、文化景观、遗产廊道等文化遗产理念的

观念、“抑欲尚俭”的节用思想等),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影响下,涌现出许多典型案例,其中以茶马古道的遗产

与传承面临着极大的威胁。网络构建最为典型。例如,湖南安化素以南方最后一支

1.1.2保护传承体系尚未形成。“农耕文化”作为官方用马帮和最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存著称于世,近几年来,“湖

南安化黑茶文化系统”实施以“茶为基础、旅为媒介、文

语首次出现,是在2018年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为内涵、体为活力、康为延伸”的茶旅文体康产业融合发

(2018一2022)》文件中,虽然近5年来,学术界关于“农

耕文化”的研究呈蓬勃发展之势,在服务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