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如何实现以人为本-.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政府管理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指向具备正当性与合理性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即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我看来,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其核心在于以人为本。那么我们又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以人为本的思想统一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实践中去呢?我想就我的理解作一下几点阐述:
现代公共服务作为一个知识领域和实践创造,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日益增加、公民公共服务需求日益扩大及公民权利的保护意识日益提升,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思想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实践中的价值选择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体现和实现,取决于在政府管理的运行中是否得到科学有效的保障,即在多大程度上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的管理,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具备科学理性和高效的服务能力。我国政府也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以人为本的公共管理理念。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公共决策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决策目标人性化决策程序民主化决策主体群众化。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决策一直实行“精英”决策模式,公共决策由少数人操纵这种不民主的决策作风,必然导致决策失误。所以,公共决策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二)构建“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的公共政策制定模式这就意味着制定任何公共政策时,都必须把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作为根本前提。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彰显公共利益取向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和渠道探索。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的独立自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以及政治民主化的要求不断增强。一方面,探索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法,如政府组织中加入公民代表、公民训练、基层意见搜集法、听证制度和网上公开征求民意等;另一方面,探索公民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如利用政府门户网站、个别接触、舆论扩散、集体推动、游说工作等政策参与渠道。(三公共行政公共行政的透明度是衡量行政民主,也是检验责任行政的标尺。民主的和负责任的公共行政必然是透明的行政,在建设透明的公共行政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将公共行政从那种幕后行政和暗箱操作中转变过来,向人民群众公开一切在法律容许范围内能够公开的公共行政过程和活动,让群众充分行使知情权,从而从根本上保障群众其他民主权利的实现。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应弘扬公平原则公平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公共政策是实现公平的媒介、手段。公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它要求消除不同阶层之层、不同地域之间在机会选择和成果占有上差别悬殊和两极分化现象,尤其把消除贫困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二是代际公平,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强调,人类赖于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当代人不要为自己的发展和需要而掠夺式地使用资源,从而损害后代人发展和需要的条件,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权利。因此,这就要求政府在利用公共政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在其目标取向上做到:以横向的代内公平,促进经济社会现实的发展;以纵向的代际公平保障经济社会未来不间断的发展。公共政策要以立体公平为目标,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其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新公共管理运动注重用市场机制来改造政府或用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上采用市场的方法或准市场的办法,并在公共机构以及政府组织中确立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这些做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为市场机制的确是改善政府绩效的基本手段,可以缩小政府失灵的影响范围,使政府体制更灵活,并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政府管理中最缺乏的因素之一。公共管理,尤其是行政管理在许多方面可以利用市场机制。例如,政府的某些公共经济活动可以采用拍卖的方式;政府的办公用品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购买;公共工程可以承包给私人公司和企业;同一种公共物品或服务可以由几个机构同时提供,以形成竞争等。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政府管理的某些部门、领域或方面已经尝试利用市场机制,如政府机关和其他公共部门所用物品的集中采购、公共工程的招标投标、土地的有偿使用、营业执照的拍卖、公共服务如环境保护和治安的委托承包等都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部门的具体体现。
第三,注意研究借鉴工商管理的先进经验、原则、方法和技术,实现由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现代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管理主义的纲领,与它直接采用现代工商管理实践的管理理论、方法及模式有直接的关系。尽管它有照搬私人部门管理经验,忽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基本差别的倾向。但是,作为人类社会管理的两个基本领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