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肱骨外科颈骨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中医诊断:骨折病
西医诊断:肱骨外科颈骨折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9-94)
(1)有外伤史。
(2)好发于老年人,亦可发生于成年人及儿童。
(3)局部肿胀,上臂内侧可见瘀斑,疼痛,压痛,功能障碍,可触及骨檫音和异常活动。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局部疼痛、肿胀,腋前皱褶处有瘀斑。
(2)需拍正侧位X线片。有时正位片显示骨折并无移位,但侧位片上却可看到有明显的成角畸形。如因疼痛而不能上举患肢者,可采用经胸投射法拍片。
(3)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Ⅰ型:无遗位或移位小于1cm或成角小于45度;Ⅱ型:解剖颈骨折(2部分骨折);Ⅲ型:外科颈骨折(2部分骨折);Ⅳ型:大结节骨折(2、3、4部分骨折);Ⅴ型:小结节骨折(2、3、4部分骨折);Ⅵ型:骨折脱位型(2、3、4部分骨折并累计关节面的骨折)。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发热,夜间较甚。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紧。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复。舌紫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
1.外展型骨折:比较多见。跌倒时患者上肢外展,手掌撑地,外力沿上肢纵轴由下向上至外科颈发生骨折,肱骨头内收,肱骨干外展,断端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多向内成角。
2.内收型骨折:临床较少见,移位与成角与外展型相反,即跌倒时,上臂在内收位,手掌撑地,外力沿上肢纵轴自下而上传导,至外科颈发生骨折。肱骨头外展,肱骨干内收,断端外侧分离而内侧嵌入,向外侧突起成角。。
3.粉碎型骨折:临床较少见,以老年患者多见,患者跌倒,由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严重,导致肱骨外科颈断裂成几块。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有移位的肱骨外科颈骨折。
1.外展型复位
三人复位法:患者坐位或卧位,一助手用布带绕过患侧腋窝向上提拉。屈肘90°,前臂中立位,另一助手握其肘部,沿肱骨纵轴方向牵引,纠正重叠移位。然后术者双手握骨折部,两拇指按于骨折近端的外侧,其余各指抱骨折远端的内侧向外捺正,助手同时在牵引下内收其上臂即可复位。
2.内收型骨折
过度外展复位法:患者平卧,患肢外展位,术者坐于患者外上方的凳子上,双手持握患肢前臂及腕部,将患肢稍向前屈,并利用一足踩于患肩前上方作为支点,牵引外展的患肢,以矫正重叠移位。然后逐步加大外展角度,以矫正向外成角畸形及向前成角畸形,但勿操之过急,以免损伤腋部神经血管。
3.骨折合并关节脱位
先整复脱位,再整复骨折。患者平卧,患肢轻度外展位,用一宽布带绕过患侧腋窝,将布带两端系在健侧的床脚上,在两布袋间用一木块支撑,助手握持患肢腕部,不要用力拔伸,术者用两手拇指自腋窝将肱骨头向外上推顶,其余各指按住近肩峰处以作支点,使肱骨头纳入肩关节盂内,如腋下已摸不到脱位的肱骨头,则脱位已整复成功。然后,术者用双手固定整复好的肩关节,助手外展拔伸牵引,术者在按内收型骨折复位法整复骨折。
(二)外固定
1.三角巾悬吊固定:适用于无移位骨折或不全骨折。
2.超肩关节夹板固定:适用于复位后骨折处稳定的外展型或粉碎型骨折。
固定时用夹板四块,长夹板三块,下达肘部,上端超肩部,长夹板可在上端钻小孔系以布带结,短夹板一块,由腋窝下达肱骨内上髁以上,夹板的一端用棉花包裹,呈蘑菇头状,做成蘑菇头状大小垫夹板。夹板固定时间约4周~5周,当骨折临床愈合后拆除。
3.外展支架固定:适用于复位后骨折处稳定的内收型骨折。也可以先用夹板固定,然后放置于外展架上。
4.闭合复位穿针外固定:适用于复位后骨折处不稳定的患者。
先采用手法复位(方法同前),透视位置满意后,消毒局部皮肤,透视下经皮用电钻将克氏针或斯氏针交叉固定骨折端,断端稳定后在针周围消毒覆盖,三角巾悬吊4周~5周。
(三)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方剂:消肿止痛汤加减。
方药:当归9g 红花6g 儿茶5g 炒白芍9g
白芷9g 丁香3g 元胡15g 丹皮15g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2.气血凝滞证
治法:活血和营,接骨续筋。
方剂: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药:当归9g 川芎9g 赤芍9g 生地9g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