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城市公交发展问题研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济南市城市公交发展问题研究
济南市交通局运输管理办公室刘志 张志山胡元华
城市公交作为城市客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出行密切相关,关系到城市居民
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布局及社会的稳定,高度敏感,群众关心,政府关切。加
强城市公交行业管理,对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均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大部制改革的深入,济南市于2010年1月15日成立了济南市交通运输局,将城市
客运管理职能划归市交通运输局。为了尽快掌握全市城市公交现状,有针对性地做好城市公
交管理工作,统筹城乡客运发展,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我们成立了城市公交管理调研工作
小组,对城市公交行业进行了深入调研,摸清了公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结合实际
提出了今后城市公交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政策措施。希望本文能为全国其他城市的城市公交运
营与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济南市城市公交行业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共发展公交企业7家,现有从业人员11200人,拥有固定资产140367.9万
元,共有公交营运车辆4258部,其中中心城区公交营运车辆4051部(电车146部,柴电混
万公里。中心城区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17.79标台。
截止2009年底,全市共有公交线路215条,其中中心城区内公交线路188条(BRT线路
6条,电车线路4条,豪华公交K系列空调线路25条);县(市、区)公交线路27条。济南
市公交车专用道总长度为112.32公里,其中BRT专用道长达35.16公里。济南市公交线网
主要集中在绕城高速以内,并呈现以商埠区和古城区为中心向外放射的形态,中心呈网环形,
线刚总体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基本吻合。
大力推进快速公交BRT(BusRapidTransit)系统建设。将国际先进经验和规划设计
理念与济南市当地实际情况紧密融合,规划设计高架快速路+快速公交的“双快”模式、中
央岛式站台、封闭式+开放式运营模式,并在国内开创性使用双开门大容量车辆,实现了济
南BRT系统同台免费换乘、灵活运营与拓展服务、国内首个形成网络等独特的优势,实现了
城市快速公交的“济南模式”。目前己先后开通运行6条BRT线路,营运里程已达76公里,
初步形成了“二横三纵”的快速公交系统,是国内首个形成BRT网络的城市。2009年,BRT
流动风景线被评为济南“新十大城市景观”之一。
加强城市客运信息化建设。济南市城市公交行业全面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全市共计
安装GPS公交车1000余部。该系统具备了智能调度、车辆定位、防劫、防盗报警等九大功
能。组织完成了智能调度指挥系统(GPS监控)、3G远程监控、公交IC卡电子收费系统、公
交后方保障系统、乘客服务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智能调度指挥系统的普及应用,从根本
上改变传统的调度方式,实现了车辆的实时可视化调度,使车辆调度指挥更加及时有效,提
高了车辆、人员的劳动生产率。3G监控系统运用现代化3G网络传输技术,实现了对运行中
的公交车辆实时视频监控。公交后方保障系统的开发建设,加强了物资供应保障能力,保证
了物资供应和材料质量;车辆维修信息系统、轮胎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强化了企业成本控
制,提高了物资管理工作效率。电子巡更系统、场站安防监控系统、收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保障了停车场站、加油站、加气站、金库等重点部位的安全管理。2010年1月6日,中共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了解公交3G技术使用情况时,通过3G视频网络听
取了济南公交3G技术使用情况汇报,对济南公交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济南市城市公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足
我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要以道路桥梁为主,公交停靠站点、场站只是道
路建设工程的配套设施,没有正式纳入城市公共财政体系当中。
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共有公交场站83处,其中仅有29处为国家划拨用地,其余场站均
为市公交公司租借或临时借用,公交场站缺口达37.35公顷。市区约有1200多辆公交车沿
道路停放,约占公交车辆总数的25%,车辆的管理和安全上存在极大的隐患。公交场站严重
不足,站场设施与车辆发展极不平衡,场站、枢纽建设滞后,是多年来制约城市公交发展的
重要因素,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受到影响和制约。
现有的公交线路基本能满足出行需求,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居民出行需求的增
加,必将对线路布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受到道路条件和停车场站、首末站的限制,现状
公交线网功能等级单一,站点布设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