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教师专用)2014-2015学年高中物理 第1章 第3节 电磁感应课后知能检测 鲁科版选修3-2.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6
【课堂新坐标】(教师专用)2014-2015学年高中物理 第1章 第3节 电磁感应课后知能检测 鲁科版选修3-2
1.磁电式仪表的线圈通常用铝框做骨架,把线圈绕在铝框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防止涡流 B.利用涡流
C.起电磁阻尼的作用 D.起电磁驱动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涡流现象的作用.线圈通电后,在安培力作用下发生转动,铝框随之转动,并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就是涡流.涡流阻碍线圈的转动,使线圈偏转后尽快停下来.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涡流来起涡流阻尼的作用.
【答案】 BC
2.(2012·长沙高二期中)如图1-3-6所示,闭合金属环从曲面上h高处滚下,又沿曲面的另一侧上升,设环的初速度为零,摩擦不计,曲面处在图示磁场中,则( )
图1-3-6
A.若是匀强磁场,环滚上的高度小于h
B.若是匀强磁场,环滚上的高度等于h
C.若是非匀强磁场,环滚上的高度等于h
D.若是非匀强磁场,环滚上的高度小于h
【解析】 若是匀强磁场,金属环中无涡流产生,无机械能损失;若是非匀强磁场,金属环中有涡流产生,机械能损失转化为内能.
【答案】 BD
3.如图1-3-7所示,在O点正下方有一个有理想边界的磁场,铜球在A点由静止释放,向右摆至最高点B,不考虑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图1-3-7
A.A、B两点在同一水平线上
B.A点高于B点
C.A点低于B点
D.铜球将做等幅摆动
【解析】 铜球在进入和穿出磁场的过程中,球中会有涡流产生,有一些机械能转化为了电能(最终转化为内能),所以A点应高于B点.选B.
【答案】 B
4.如图1-3-8所示,金属球(铜球)下端有通电的线圈,今把小球拉离平衡位置后释放,此后关于小球的运动情况是(不计空气阻力)( )
图1-3-8
A.做等幅振动
B.做阻尼振动
C.振幅不断增大
D.无法判定
【解析】 小球在通电线圈磁场中运动,小球中产生涡流,所以小球要受到安培力作用阻碍它的相对运动而使它做阻尼振动.
【答案】 B
5.如图1-3-9所示是高频焊接原理示意图.线圈中通以高频变化的电流时,待焊接的金属工件中就产生???应电流,感应电流通过焊缝产生大量热量,将金属熔化,把工件焊接在一起,而工件其他部分发热很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图1-3-9
A.电流变化的频率越高,焊缝处的温度升高得越快
B.电流变化的频率越低,焊缝处的温度升高得越快
C.工件上只有焊缝处温度升得很高是因为焊缝处的电阻小
D.工件上只有焊缝处温度升得很高是因为焊缝处的电阻大
【解析】 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它产生的磁场的变化就越快,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待焊接工件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就越大,感应电流就越大.而放出的电热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所以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焊接处放出的热量越多.又可根据Q=I2Rt判断D正确.
【答案】 AD
6.如图1-3-10所示,将一根带有绝缘漆的金属导线按如图所示方式缠绕在一铁块上,线圈中通入变化的电流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3-10
A.铁块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B.铁块中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C.铁块电阻很大,会产生很弱的感应电流
D.铁块换为塑料块的话,一定会产生感应电流
【解析】 由于上下各一半的线圈中电流方向相反、磁场方向相反,合磁场为零,磁通量不变化,也就不会产生感应电流,B对,A、C、D错.
【答案】 B
7.(2013·烟台高二检测)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将一水平放置的金属棒AB,以初速度v水平抛出.空气阻力不计,如图1-3-11所示,运动过程中棒保持水平,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1-3-11
A.AB棒中会产生涡流
B.AB棒中的感应电动势越来越大
C.AB棒中有感应电动势产生
D.AB棒中的感应电动势保持不变
【解析】 由于金属棒垂直切割磁感线的速度为棒的水平分速度,大小不变,由E=Blv可知棒中感应电动势大小不变,B错,D对.由于无闭合回路,故无感应电流,又因为磁场不变化,故无涡流,所以A错,C对.
【答案】 CD
8.在水平放置的光滑导轨上,沿导轨固定一个条形磁铁,如图1-3-12所示.现有铜、铝和有机玻璃制成的滑块甲、乙、丙,使它们从导轨上的A点以某一初速度向磁铁滑去.各滑块在没碰上磁铁前的运动情况是( )
图1-3-12
A.都是匀速运动
B.甲、乙做加速运动
C.甲、乙做减速运动
D.乙、丙做匀速运动
【解析】 本题有新的物理现象再现:同属金属的铜块、铝块向磁铁靠近时,穿过它们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因此在其内部会产生感应电流I,这个电流在金属块内部自成回路,好像水的旋涡一样,故叫涡流.有感应电流形成,则铜块、铝块的一部分动能要转化为电能并进一步转化为内能,所以铜块、铝块做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