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706.pdf
湖南省永州市第四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
2B;
后,学校考生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
;
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
;
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Ⅰ519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小题,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4年1月5日,第40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如约而至,透骨的寒冷和暖心
的激情在这一刻交汇,碰撞出充满希望的火热。
哈尔滨的冷,与生俱来。作为我国最北边的省会城市,这里冬季漫长,动辄出现零下
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因此哈尔滨有了响亮的名号———“冰城”。
冷是阻碍,对发展构成制约。粮食作物只能种一季,基建工程也因低温、冻土等面临重
重困难。由于室外寒冷,东北人曾有宅在家里“猫冬”的习惯。冷也是资源,别具特色优势。
每年12月,松花江上的冰冻了,太阳岛上的雪厚了,“冰豆腐”和“大雪垛”在能工巧匠
手中“华美变身”,成为美丽的冰雪胜景,吸引着不远千里络绎而来的游客大军。
以高寒为气候特质的哈尔滨,成为当下社交媒体上最热的文化符号。这座地处北疆的东
北城市,正在把制约发展的“冷”转化为吸引游客的“热”,在聚光灯下焕发无限生机。今
日的哈尔滨,寒冷不变,热度却“只增不减”,背后是这座城市深挖冰雪资源禀赋,突出地
方特色文化,推出各种“有求必应”举措,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主动作为。
让哈尔滨在这个冬天“走红”的,还有中外文化在哈尔滨碰撞、交融带给这片土地独特
的魅力。“东北大花”主题与火车、汽车融合,将冻梨改刀、切块、摆盘,用勺子吃烤红薯,
试卷第1页,共12页
路边新增温暖驿站,东北大汉学会“夹子音”,哈尔滨的建筑、饮食、洗浴文化以及市民的
热情好客,也被大家津津乐道。
“土”与“洋”的对话与融合,使哈尔滨更添奇妙丰富的色彩。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
历史文化街区,映衬着白雪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很多国外游客驻足欣赏货架上的传统手工
艺品。一家铺着浓浓东北风的大花布的摊位上,摆着多款俄式“大列巴”。
哈尔滨,曾经是松花江边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来自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百姓,带着
开天辟地的豪迈,历尽千辛万苦“闯”到这里,成为重要的开发建设者。这座城市前进的脚
步从未停止,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埋头探索,焕发青春荣光。
“85后”郑好是新时代“闯关东人”,2022年,他从日本北海道大学毕业回国,成为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短短几个月,他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
年科学基金项目,围绕寒区冰雪路面开展研究。
寒地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也是冰雪游的宝贵财富。抓住“文旅热”的风口,越
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新经济、新业态,让城市发展尽显青春与活力。
(摘编自新华社《“冰城”缘何成“热点”?————人文经济视野下的哈尔滨观
察》)
材料二:
这个冬天,“东北冰雪游”火爆出圈,但好运气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天时地利人和”
的水到渠成:北京冬奥会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推动冰雪经济蓬勃
发展,让冰天雪地也能变成金山银山;伴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我国
消费结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