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单元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例,让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不仅要关注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而且还要关注对资源调配中所涉及的有关区域的影响。“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求学生通过实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和调入区地理环境的不同影响。这种影响需从利弊两方面分析,从而教给学生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结构】
第一课时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分析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
【】请同学们独立重要知识点。
2借助
3.课前自主探究源于该课时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加深对地理内容的理解,拓展知识面。
4.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易错题、易忘知识,及时整理在导学案中。【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学案]:
课前各班分小组自主探究源于高中地理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小(微)课题: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
2.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二、复习及预习内容
复习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预习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教学过程】分发课内探究学案。
【导入新课】材料导入
[学情预设:先让学生看“世界石油资源分布及流向图”
然后再展示“中国油气等资源分布图”和“中国人口、城市分布图”通过对初中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的再现,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仔细地观察、比较,按从世界到中国由远及近的顺序,从整体直观感知资源区域流动的方向和初步感知资源调配的必要性]
(从资源的分布和消费来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存在着必然性)
合作探究一:油气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
阅读材料1:
材料一
材料二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9年12月14日出席了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举行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通气仪式。“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起始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到达中国霍尔果斯。该天然气管道将与正在建设的“西气东输”二期相连,构成一条横贯东西的中国天然气“主动脉”。
【讨论与活动】
西气东输油气管道建设的区位条件?
我国西部和中亚油气资源丰富;管道沿线地势起伏较小,工程施工较容易;沿线地质较稳定,地质灾害较少;沿线多经过城市,市场消费量大;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油气资源的需求量大。
合作探究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阅读材料2:
材料一 2011年4月7日新一轮油价上涨,显示了能源短缺的困局日益严重。“电荒”在我国不少地区愈演愈烈,不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也给百姓生活造成强烈冲击,而节约能源则是我们必须达成的全民共识。图为“我国三大常规能源运输方向示意图”。
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说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特征。西气东输二线与西气东输一线管线相比,有何优势?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对比
流域面积占全国比重(%) 水资源总量(亿米3) 水资源占全国比重(%) 占全国人口
比重(%) 占全国耕地
比重(%) 人均水资源(米3) 黄河流域 8.3 743.6 2.6 8.2 12.7 912 海河流域 3.3 421.1 1.5 9.8 10.9 430 淮河流域 3.5 961.0 3.4 15.7 14.9 623 长江流域 19.0 9 613.4 34.2 34.8 24.6 2 760
1、利用表中数据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读图说明南水北调三条路线的走向,简要评价其优势和不足。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有哪些积极意义?
具体要求:①看规范(书写、格式)看对错。找出关键词,补充、完善。点评内容,讲方法规律。面带微笑,全面展示自我。
具体要求:①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理解并熟记基本知识点。不明白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
3、西气东输路线所经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B.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变化
4、“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
A.地形类型 B.人口分布 C.城市分布 D.交通线路
5、“西气东输”管道经过陕晋向北走了弯路,其主要目的是 ( )
A.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B.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
C.改善该地区城市大气质量 D.途经陕甘宁气区,增加气源
6、有关西气东输工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能积极地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B.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并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C.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的矛盾
D.沿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