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和热处理基本知识培训.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化学热处理 一、定义: 将零件置于一定的化学介质中 , 通过加热、保温,使介质中一种或几种元素原子渗入工件表层,以改变钢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二、 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 1.分解: 化学介质在高温下释放出待渗的活性原子。 2.吸收: 活性原子被零件表面吸收和溶解。 3.扩散: 活性原子由零件表面向内部扩散, 形成一定的扩散层。 化学热处理 三、 化学热处理进行的条件: 1. 渗入元素的原子必须是活性原子, 而且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 2、零件本身具有吸收渗入原子的能力,即对渗入原子有一定的溶解度或能与之化合, 形成化合物。 四、 化学热处理的种类: 渗碳; 渗氮; 碳氮共渗(氰化); 渗硼; 渗铝; 渗硫; 渗硅; 渗铬等。 5.2.6、钢的渗碳: 钢的渗碳: 向钢的表面渗入碳原子的过程。 钢的渗碳目的: 获得具有表硬里韧性能的零件。 渗碳用钢: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 常用的钢种: 15、20、20Cr、20Mn2、 20CrMnTi、18Cr2Ni4W等。 渗碳方法: 固体、气体、液体渗碳。 5.2.6、钢的渗碳: 渗碳后的组织: 1%C P+Fe3CⅡ 0.2%C F + P少 表面 中心 零 件 P P+F 5.2.7钢的渗氮 钢的渗氮:向钢的表面渗入氮原子的过程。 钢的渗氮目的:获得具有表硬里韧及抗蚀性能的零件。 渗氮用钢:中碳合金钢。 常用的钢种 : 35CrMo、18CrNiW、 38 CrMoAlA ( 氮化王牌钢 ) 等。 热处理特点::渗氮前需调质处理;渗氮后不需热处理。 方法:气体渗氮。 渗碳与渗氮的工艺特点比较 渗碳与渗氮的工艺特点比较: 处理后是否需要热处理 处理时间 ( h ) 处理温度 ( ℃ ) 名称 需要 3~9 900~950 渗碳 不需要 20~50 500~600 渗氮 5.2.8、钢的碳氮共渗(氰化)处理 钢的碳氮共渗:向钢的表面同时渗入碳和氮原子的过程。 钢的碳氮共渗目的:获得具有表硬里韧性能的零件。 方法: 固体碳氮共渗 气体碳氮共渗 液体碳氮共渗 高温 中温 低温 气体碳氮共渗 合金结构钢 HRC53~60 中温气体碳氮 共渗 800~860 1~8 以渗碳为主 0.5~0.8mm 淬火+低温回火 合金工具钢 HRC54~63 低温气体碳氮共渗 500~600 1~6 以渗氮为主 0.1~0.4mm 不需要 材料 性能 名称 温度(℃) 时间(h) 作用 渗层 热处理 第6部分:热处理技术要求在零件图样上的表示方法 6.1 一般规定 6.1.1 零件图样上的热处理要求是成品零件热处理方法和最终状态应达到的技术指标。 6.1.2 热处理要求可以用已标准化的符号、代号标注,也可以用文字说明,文字说明与其他工艺的技术要求写在一起。 零件整体热处理要求应写入图样的技术要求,在“热处理:”后说明具体要求。 6.1.3 局部热处理零件需将有硬化要求的部位在图形上用粗点划线框出,局部热处理要求写入 图样的技术要求中,在“局部热处理:”后说明具体要求。 6.1.4 热处理要求标注必须简明、准确、完整、合理。 6.1.5 热处理要求的指标值,一般采用范围表示法标出上、下限值,如60HRC~65HRC;DC=0.8~1.2。特殊情况也可只标注下限值或上限值,如≥550HV;≤299HBW。 6.1.6 各种表面热处理零件均应标注有效硬化层的深度,其代号、定义和测定方法 见下表。 6.2 图样上热处理要求表示方法 6.2.1 正火、退火及淬火回火(含调质) 以正火、退火或淬火回火(含调质)作最终热处理状态的零件一般仅标注硬度要求,通常以布氏硬度(GB/T 231.1)或洛氏硬度(GB/T 230.1)表示。 示例1:材料45零件正火处理可表示为: 热处理:正火180HBW—210HBW。 示例2:材料T10A零件退火处理可表示为: 热处理:退火 170HBW—200HBW。 示例3:材料45零件调质处理可表示为: 热处理:调质220HBW~250HBW。 示例4:材料40Cr零件调质处理可表示为: 热处理:调质250HBW~280HBW 示例5:材料38CrMoAl零件调质处理可表示为: 热处理:调质250HBW~280HBW 示例6:材料45、40Cr零件淬火回火处理可表示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