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法案例說明-OpenWebMail(+).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態工法案例說明 土生川砌石工法 1. 工程概說 土生川河積狹窄,常遭洪水氾濫成災。1989年開始從下游起1.1公里的區間做局部改善工程,並以「回復河川原貌」為主題著手進行整治。 施工地點:土生川,四國高知縣香美郡、土佐山田町須江與國分川合流點到土生橋之間的1,130m護岸 目的:用石頭創造自然的水際 做法:未經加工之天然石+植生 計畫高水流量:80 m3/s 河川幅度:約16.9公尺 河川傾斜度:約1/200 河床材料:砂礫?玉石 流域面積:5.7平方公里 流路總長:4.2公里 2. 工程說明 護岸工採用天然石張貼工,河岸邊栽種柳樹及水草等。 讓魚蝦有生存空間、河岸的植生也能擁有成長環境。 天然石護岸施工時,需注意周遭的調和,石材不需整形加工,但須對其形狀及空隙的大小或色彩加以考量。另外在河道中心及兩岸之凹部放置石頭以創出瀨與淵之水流變化。 施工前 施工後 工程斷面圖 3. 探討 自施工前的不自然而單調的河川景觀,直至竣工初期的生澀,以及其後2年餘的發展,現今繁茂的植生幾乎已經看不到原先植入之石頭。原先規劃之瀨與淵,也如預期地逐一呈現,創造更多樣之水流,以滿足不同生物對生息環境條件之需求。 因此,本案例同時兼具安全、景觀及生態等面向,最後並能結合地方社區的力量,進行例行性的維護工作,使整體工程品質能長期有效維持。 * * 施工後1年10個月: 可看出富有瀨與淵等多元流況,植生亦豐富且生氣盎然。 整治前景緻單調,且舊有之構造物嚴重裸露,影響視覺及生態。 利用重型機具配置巨石,仔細營造蜿蜒水際線。 最下緣放置較大石頭依大小堆積上去, 其間砌石可讓人及其他生物自由上下。 無法用機械施工之細小空隙,則由人力依石頭樣式調和, 並盡可能找與當地河床材料之顏色接近之石頭。 石頭間之空隙栽種植生。 完工初期,雖已儘可能採自然調和工法, 但初期植生未回復,尚有不自然感覺(1993.6)。 施工後3個月,植生繁茂、流況多樣, 適合水生物生長(1993.9)。 施工後1年5個月(1994.11)。 施工後2年3個月(1995.9)。 施工後2年9個月,居民參與淨川活動(1996.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