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docx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
路
摘要:高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除了要做好教书育人之外,还应该加强管理,这样才能够保障高校可以完成本职工作和育人目标。在高校管理工作当中,行政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行政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整体运行。本文就对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校行横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思路,希望为高校更好的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解决思路;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心理阻抗降低了行政效率
(一)道德信仰紊乱导致工作行为失范
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人们的价值理性开始受到冲击。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充满了活力和危机,在这种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有些行政工作人员显得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引进,对行政工作人员来说危机与机遇并存,必须很好的克服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习惯,从而很好地适应高校现代化改革的要求。
在这种适应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情感、思想乃至人格上的冲突。由于市场经济中多元思想并存,往往使行政工作人员来不及对此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导致理性分析能力和道德判断力下降。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行政管理人员道德信仰紊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开始滋长,个人利益得失成了择业与从业的标准。道德信仰的紊乱往往导致工作行为的失范,行政寻租、假公济私等行为开始在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出现。
(二) 原则不强导致工作失误
在市场机制背景下,部分行政工作人员不能用健康的思想、正确的理论来思考和解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不能用正确的理念很好地抵制物质利益的诱惑,很好地平衡责任与义务的关系,往往见利忘义,工作原则性不强,导致一些人不能坚守政策底线、甚至突破道德或法律底线,营私舞弊,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 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奉献精神缺乏
市场经济大潮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由于高校行政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行政改革中出现种种不良后果在所难免,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但是,有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就显得很不耐烦,对高校出现的诸如分配不公等现象感到不平衡。从而导致他们将爱岗敬业的优良传统扔到了一边,职业道德的防线开始崩溃,责任感开始淡化,国家、学校以及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混乱,奉献与索取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以致变得患得患失、斤斤计较。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心理阻抗的成因分析
(一)利益格局的变化导致心理失衡
改革给高校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利益调整。原先的管理运行方式是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这种管理机制不易把人的潜能激活,不易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而容易使人变得墨守成规、不思进取。针对这些问题,高校的行政改革开创了现代化管理的新局面。但是,改革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转换过程中,各阶层的利益从原先的隐形状态转变为显形状态。这使得一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否定原先的管理运行方式的同时,开始否定以前所持有的正确的价值观,继而接受一种功利性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不适当地应用于行政工作之中,使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突破道德底线,责任淡化,奉献精神丧失。从而在应聘中,岗位的“含金量多少也就成了部分行政管理人员选择的唯一标准。利益的重新调整给“务实论”提供了土壤,同时也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二) 高校行政管理运作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高校行政改革是在摸索中不断走向成熟的,因此,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有些政策的出台很难兼顾所有人的利益,对执行某项决议时也可能对后果和影响考虑不周,措施不够得当和有力,高校行政管理运作机制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行政管理机制的不够完善往往造成某些负面影响,从而对某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造成心理创伤。从而使部分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发生转变,不再注重思想和职业道德,变得庸俗世故,重实际利益等。
(三) 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竞争压力过大
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岗位竞争日趋激烈,行政管理人员的压力日渐加大。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原则,积极推行教育职员聘任制,打破了“铁饭碗”,破除了“终身制”,建立了“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使行政人员在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倍感压力。在这种双向选择中,工作能力平平者往往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有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由于不堪重负,不能很好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地处理好这种转变,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四)高校群体心理环境的恶化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理想淡化,政治信念动摇、组织纪律涣散、生活方式趋向西化。这些由社会变革引起的出现在行政人员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