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ppt
02010304皮肤划痕症多选用羟嗪,多塞平。恶性黑棘皮病的瘙痒可用塞庚定,外用皮质激素效果较好。胆碱能性荨麻疹多选用羟嗪,塞庚定,美喹他嗪等。抗组胺对特应性皮炎的瘙痒多无良好效果。皿治林对H1受体具有高选择性,可快速起效控制过敏反应的速发相反应,而且具有直接的抗炎作用,对过敏反应的迟发相也有效。这种独特的抗炎作用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的5-脂氧合酶代谢途径,从而减少白三烯这种炎症介质的产生而发挥的。皿治林是目前唯一治疗剂量下具有抗组胺和抗过敏性炎症双重作用的新型抗过敏药,它能同时治疗速发相和迟发相病变,控制过敏全过程。01.当某种抗组胺药无效时,可选他类中的抗组胺药,不选同一类中的药物。02.如常规用量无效或不明显时,可增加剂量,症状控制后减药,以维持效果。03.较长时间使用一种抗组胺,机体可产生耐药性,注意更换药物品种。?8可增强抗组胺疗效的药物
利血平有抗5-羟色胺的作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也有一定抗过敏和止痒作用,联合用药对老年瘙痒症的治疗效果尚好。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作用与抗组胺药无关,但可使毛细血管壁致密,降低其通透性使过敏反应所致的炎症和水肿减轻。安络血,氨基乙酸,肾上腺素,维生素K,氯喹,氨茶碱,左旋米唑,氨苯砜,雷公藤等都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增强抗组胺药物的作用。9常用传统抗组胺药,药效不良反应及特点21能够有效缓解或阻止组胺引起的各种临床症状的药物称为抗组胺药。目前研制的抗组胺药达100多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有20多种。传统的抗组胺因不良反应和疗效欠佳而逐渐由新一代抗组胺(第二代)所替代。抗组胺药的选用与注意事项1.抗组胺药的分类根据药物和组胺受体结合的种类H1受体阻断剂H2受体阻断剂近来报道了H3受体及阻断剂按药物能否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有无抑制,是否产生困倦,嗜睡等反应又可分为镇静类;非镇静类。另有一些药物的作用不在于竞争的与组胺受体结合,而是阻止组胺的释放,称为组胺阻滞剂,如酮替芬,曲尼司特,扎普司特等。01抗组胺药的分类02?2抗组胺药的作用组胺药的基本结构都是与组胺相同的乙胺基核(X-CH2-CH2-N),其机制是竞争性地拮抗组胺,与组胺受体结合,阻断组胺引起的一系列生物学效应。01但抗组胺药不能破坏组胺,与组胺没有化学对抗中和作用,不能阻止或减少组胺的释放。对患者就诊时所表现出的多种皮肤过敏症状如红斑,水肿等没有治疗作用,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变态反应的进一步发展。01关于抗组胺药的止痒作用。无中枢抑制的H1受体阻断剂没有或很少有止痒作用。此外与组胺无关的瘙痒,如湿疹皮炎时的瘙痒,只能用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才有一定的止痒作用。01中枢作用包括镇静,止吐及抗震颤麻痹作用。02唾液,胃液分泌减少,可产生恶心,呕吐,便秘。01少,溶血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的损害。02作用。长期使用后有促进食欲和体重增加的倾向。抗胆碱作用,有类似阿托品样反应。010203(9?)?致敏作用,包括光敏反应。01抗5-羟色胺作用。0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作用,可使血压下降。03局麻作用,有一定的止痛,止痒作用。043.抗组胺药的使用原则应遵循有效,安全,经济的原则1根据临床疾病的特点选择用药。2以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指导合理用药。5用药方式,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应从药物的相互作用指导联合用药。4意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特性和患者条件。3抗组胺的不良反应考虑选择用药。?4抗组胺药的联合应用
天宜用新型的无嗜睡作用的药物,睡前服用传统的抗组胺药,使夜间睡眠良好,利于止痒。01((2)??不同类型新型抗组胺药的联用,即起效快的和起效慢的药物联合应用。02((3)???不同类传统药物的联用,可减少用药剂量,减轻不良反应,可从多个环节控制症状,提高疗效。031H1和H2受体阻断剂的联用。2抗组胺药与糖皮质激素联用。5品种,对长期同时使用2种以上同类药物疗效难以提高。4射剂与口服剂联用。3抗组胺药与抗其它炎症介质药物
联用。5老年人用药问题01用无抗胆碱作用的药物,如酮替芬,桂利嗪,氯雷他定等。无心脏不良反应的药物,如不用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特非那定等。慢,以原型从肾脏排泄的药物应慎用,如西替利嗪,阿伐斯汀等。02036儿童用药问题使用对中枢系统作用轻,不良反应少,服药方面的糖浆类较好。如可用曲普利啶,氯苯那敏,酮替芬等。12岁的儿童可用氯雷他定。7药物的特色及注意事项抗组胺药禁用于昏迷状态或已服用大量中枢系统抑制剂者及青光眼,狭窄性胃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