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ppt

发布:2017-02-08约1.15万字共7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①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 ②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 ③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 ④人文主义,即注重人的感受、强调人性、人的尊严,肯定与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什么是人文精神? 1、关于李贽思想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A、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B、否定宋明理学 C、批判三纲五常 D、否定君主专制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主张,不包括 A、个性自由 B、经世致用 C、农工皆本 D、民主共和 D D 3、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 A、否定君主专制 B、批判宋明理学和八股取士 C、限制君权 D、经世致用 B 4、关于明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影响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解放思想 B、农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商业 的发展 C、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D、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社会的实践 D 5、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D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的观点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李贽 7、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产生有关的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腐朽王朝的统治 C、八股取士因循守旧 d、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A、abcd B、adc C、acd D、abd A A 8、在李贽的思想体系中,世界的本原是 A、阴阳二气 B、道 C、理 D、天 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的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 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的危难 C、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导致民不聊生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得国家分裂 A B 10、李贽自称“异端”,主要是针对 A、儒家学说 B、孔子 C、理学宣扬的道统观念 D、明朝专制统治者 11、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社会进步 D、不适合社会的发展 C A 12、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以民为本的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的结果 C、思想家个人思想意识水平提高的结果 D、社会制度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 B 态度决定成绩 * 后来清朝采取怀柔政策,取消了对王夫之的通缉令,王才回到衡阳。 顾炎武—亭林先生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结合材料,如何理解亡国与亡天下? 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材料二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 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顾炎武《日知录》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归纳、评价顾炎武的观点。 观点: “众治”。把君主的权力分散给百官,以削减君主权力 . 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具有民主色彩。但是这些思想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天下郡国利病书》。 “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 “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 吏,不治民”。 主张“工商皆本” “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主要思想: (1)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2)提出了“众治”的主张。 (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出“以天 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提出亡国与亡天 下的区别,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提倡走出家 门,到实践中求真知。注重对社会实际的了 解,关注手工业、商业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