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型火焰锅炉燃烧调整.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W 型火焰锅炉燃烧调整
安顺电厂一期两台DG-1025/18.2-Ⅱ10 型锅炉为东方锅炉厂引进美国 Foster Whee ler 能源公司技术设计制造的“ W ”型火焰锅炉,由于设计、安装、入炉煤及运行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原因,自1999年和2000年#1 、#2 机组分别移交生产以来,一直存在着额定工况下燃烧不太稳定以及飞灰含碳量高的问题,我厂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对设备的特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组织了对燃烧调整的专题小组,经过努力,锅炉在额定工况下飞灰由原来的 30 %左右降到了现在的 6 %左右。
1 锅炉设备
1 主要技术参数(见表 l )
1 . 2 炉膛设计
“W”型火焰锅炉的炉膛由下部燃烧室和上部燃尽室组成,煤粉气流的燃烧过程基本上是在下部炉膛内完成的,上部炉膛的主要作用是冷却烟气,燃烧室的炉膛深度比燃尽室大,前后墙向外扩展形成炉拱,拱顶布置燃烧器,煤粉气流从燃烧器垂直向下喷入燃烧室,着火后向下伸展,在距离一次风喷口数米处作 180°转弯后向上流动,整个燃烧室火焰呈“W”形状,故称之为“ W ”型火焰锅炉。下部炉膛的水冷壁上敷设适量的卫燃带,以增加着火区的热辐射强度,提高着火区的温度,促使煤粉气流迅速着火燃烧。
1 . 3 燃烧设备
每台锅炉配有两台型号为 AN3LE6 静叶可调引风机,两台 ASN-2180/1000型动叶可调送风机,两台G96-IN01TF 型一次风,两台 LAP10320 / 683 三分仓容克式空预器。锅炉采用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每台炉配四台美国 FWEC 产 D-10D 型双进双出球磨机,在前后拱上分别布置 12 只双旋风燃烧器,错列布置于前后拱上以形成“ W ”型火焰燃烧,每个燃烧器有两个消旋叶片和两个乏气挡板并配有一支机械雾化点火油枪,拱上有A 、B 、C 三个二次风门,拱下有 D 、 E 、 F 三个二次风门,其中 A 、 B 、 D 、 E 为手动挡板, C 、 F 为气动挡板(如图 1 所示) , F 二次风设计风量占总二次风量的 50 %左右,从锅炉前后墙最下层喷口水平送入,F 二次风一方面提供煤粉颗粒后期燃烧所需的氧气,另一方面,由于其风量比例较大,对锅炉的总送风量是否充足和火焰形状、火焰中心的位置均有较重要的影响。
2 主要影响因素
2 . 1 大气压力的影响
由于安顺电厂地处高原,年平均大气压为0.87 个标准大气压,这就使得相同质量的烟气体积增大,炉膛上行烟气的流速和动量增加,煤粉在下炉膛的停留时间缩短,在相同条件下,一次风的动量及一次风动量和上行烟气的动量比下降,使一次风向下的穿透能力减弱,煤粉在下部炉膛的有效行程缩短,并且,大气压力降低使燃烧反应速率降低,这些都十分不利于煤粉的稳燃和燃尽。 2 . 2 锅炉负荷的影响
负荷的高低对燃烧的稳定性,经济性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在低负荷时,由于在相同的磨煤机运行工况下,磨煤机出力低,煤粉要细些,燃烧稳定性,经济性都很好,炉膛燃烧区域上层温度明显降低,下层温度基本不变,中层温度反而升高,整个燃烧区域温度分布比较均匀合理,明显反映出着火比较及时,燃烧比较充分,完全,氧量可以控制得较高,炉膛负压和火焰闪动小,飞灰及大渣可燃物明显减小。
然而,在高负荷时,燃烧稳定性,经济性变差,炉膛燃烧区域温度呈现为上下高,中间低,说明着火比较远,燃烧不完全,氧量必须控制得很低,另外,负荷越高,煤粉就越粗,烟气量越大,烟气流速也越高,一次风行程缩短,使煤粉停留时间缩短,热烟气回流减弱,导致燃烧恶化。
2 . 3 制粉系统的影响
安顺电厂锅炉的制粉系统采用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其特点是,一次风量,一次风速大小,煤粉细度,完全取决于磨煤机的出力大小。对于一台锅炉来说,当设计安装以后,锅炉的效率与煤粉的细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达到煤粉的经济细度,对于中间仓储式制粉系统来说很容易做到,但是,对于直吹式制粉系统来说却很困难,因为燃料量是紧跟着负荷作相应变化的,对于一定的锅炉负荷,带三台磨运行时的煤粉细度总要比带三台磨运行时的煤粉细度粗,此外,三台煤磨机运行时,使炉膛温度分布不均,对煤粉在炉内的稳定,经济燃烧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3 燃烧调整
3 . 1 消旋叶片和乏气挡板的调整
我厂最初#1 炉消旋叶片一般是放在 13~15格左右,乏气挡板在 40 %~50 %左右,经过长期的调整观察该状态着火和燃烧稳定都不好,飞灰可燃物较高。经过长期的摸索,将消旋叶片放在 5~6 格左右,乏气挡板在 20%~30%左右,对着火和燃烧稳定都比较有利。
3 . 2A B 、C 挡板的调整
A、B 挡板作为拱上二次风挡板,正常运行中供给风量约为总风量的30%~35%,主要作用是冷却乏气喷口和主喷口,供给煤粉前期燃烧所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