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有理数的乘方.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有理数的乘方
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乘方的意义,知道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
(2)会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
(3)能用乘方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有理数乘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
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过程,从中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建立数感,体会
幂的大小。
【问题解决】
通过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方意义的过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
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规律的能力;并在学习中使
学生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
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热爱生活;感悟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给学生营造一个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氛围。让学生在经历发现问题,探索
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勇于探
索的精神,通过乘方的励志公式,让学生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不懈,必将取得进步。
2 学情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是华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十一节内容.概括的讲,本节
课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 加、减、乘、除运
算后学习的,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也是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
学计数法和开方及指数幂运算的基础。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新知识充满
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并且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一个数的平方、立方运算。前面
又学习了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现在所学的有理数乘方,只是数范围扩充到有理
数的范围。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让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感受
数学的简洁之美,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的意义,知道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乘方运
算
教学难点:理解底数、指数、和幂三个概念以及有理数乘方结果(幂)的符号的
确定.
4 教学过程
2.11 第一学时
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由杭州举办的G20 峰会引发言论的传播问题。【教师活动】展示峰会的照片,
出示问题。
问题:假设某人听到一则消息后,1 小时内只传给 2 个人,以后他没有再传
给别人。而那 2 个人同样也在 1 小时内每人又分别只传给另外的 2 个人(以
后他也没有再传给别人,并且传播的人与前面的人不重复)。如此下去,一
昼夜(即 24 小时)后,这则消息能否传遍一个 1 千万人口的城市?
【设计意图】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为对学生进行“传播正能量,做阳光少年,学会为自己
的言行负责”的德育教育做好铺垫。
二. 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通过在黑板上摆磁力扣的方式,给学生画出示意图,引导学生说出传播到第
几个小时,新增的听到消息的人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传播 1 小时候,可列算式为: 2
传播 2 小时候,可列算式为: 2×2 =22
传播 3 小时候,可列算式为: 2×2×2=23
传播 4 小时候,可列算式为:2×2×2×2=24
【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得到的表达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类比、联想小学学过的平方、立方的表示方法,探索发现得出有理数乘
方的书写形式,进而得出有理数的乘方的定义。
教师归纳: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一般
n n
的n 个相同因数 a 相乘,记作 a 幂。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a 读作 a 的n 次
方.也读作 a 的n 次 .
【设计意图】
让学生观察、思考找出在引课问题中得出的几个具有相同特征的算式的共同
点从而引出乘方的概念,同时揭示乘方和乘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乘方的
概念就是非常自然并且易于学生接受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
过程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三.巩固新知,发现归纳
【教师活动】教师给出两组跟踪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乘方的定义:
第一组:说出下列各幂的底数与指数和表示的意义
4 7
在 6 中,底数是___,指数是____;2.在 (-6) 中,底数是 ___ , 指数是 ___ ;
3 3
第二组:辨析(-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