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发展史501北宋前期书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501北宋前期书法 1宋太宗的贡献 2趋时贵书 3尚意书风的准备 4尚意书风 概况 赵宋王朝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是一个富有变革精神的时代。哲学思想方面,理学分宗立派,十分活跃;文学上,宋词取代了唐诗的主导地位;绘画中,文人画日趋成熟、形成影响深远的主流;而书法艺术,则出现了与唐代的尚法书风形成鲜明对比的尚意书风。 北宋初,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开始注重艺文复兴,书法有振兴之势。但总的来说,北宋初期的书法主要为晚唐、五代的余绪,随后则刮起一股“趋时贵书”的风气,对书坛产生了消极影响。此时,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勇于创新探索的蔡襄等人,竭力运用理论武器,做出振聋发聩的呼吁,为书法的发展消除了人们思想上的障碍,致使书坛风气为之一变。一股“尚意”书风从此拉开了帷幕 一、宋太宗对书法的三个贡献 设立翰林御书院,招揽善书之士。 整理文字,命徐铉审定《说文解字》,刊行全国,以正天下字学。 整理官家藏法书,命王著刊《淳化阁帖》,拓本分赐群臣。 二、趋时贵书 米芾在《书史》中谈道:“本朝太宗挺出五代文物已尽人间,天纵好古之性,真造八法,草入三昧,行书无对,飞白入神,一时公卿以上之所好,遂悉钟王。至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始皆学其书,肥扁朴拙,是时誊录以投其好,取用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宋宣献公绶作参政,倾朝学之,号曰朝体。韩忠献公琦好颜书,士俗皆学颜书。及蔡襄贵,士庶又皆学之。王文公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学其体,自此古法不讲。” 与宋代文职官员地位的飙升有关 今天的“趋时贵书” 李建中(945~1013) 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曾任太常博士、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职。被人称“李西台”。擅草、隶、篆、籀、八分等书体,多构新体,师法颜真卿及魏晋书风。其书笔致丰腴肥厚,结体端庄稳健,风格丰肌秀骨,气宇轩朗。有墨迹《同年帖》、《宝宅帖》、《土母帖》等传世,受杨凝式影响颇深。 黄庭坚评:“李西台出群拔萃,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 苏轼评:“建中书虽可爱,终可鄙;虽可鄙,终不可弃。” 元赵孟頫云:“西台书去唐未远,犹是唐人余风。” 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 三、宋初尚意书风的酝酿和准备 1、欧阳修的书法艺术 2、蔡襄的书法艺术 3、蔡京及其书法 欧阳修的书法艺术 生平 欧阳修 (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个老头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少孤家贫,母教以荻画地练字。天圣八年(1030)及进士第,官至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熙宁四年 (1071)六月, 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在任期间,曾参与“庆历新政”,宋神宗时,一度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留有《欧阳文忠集》。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他排抑险怪奇涩的“太学体”,天下文风为之大变,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编撰《五代史记》,主编了《新唐书》。 欧阳修的创作故事 ?? 其一、虚心求教??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 其二、行文求简??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欧阳修的书法成就 他早年就对书法颇有兴趣,虽因正事所缠,在书法上用力较少,但对书法之理却了然于心,并以振兴书学为己任。“余尝与君谟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甚于今。”这充分表现了一位文坛领袖的时代责任感。 1)书品和人品并重的思想(注重人格操守) “ 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