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AED-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pptx

发布:2021-09-08约6.39千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AED 布局与投放专家共识;;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 是由于各种心脏原因所致的突然死亡,早期表现常无典型性,患者突然出现心脏骤停等表现。 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约为54.4 万。 当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抢救非常重要,抢救时间每延迟1 min,其生存率会降低7% ~ 10%。而心脏骤停多发生在院外的公共场所,其高发地点主要有公共运动场所、交通枢纽(如机场、火车站、地铁站)、大型购物中心和工厂等。因此,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 的抢救对于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非常重要。;2015 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提出的生存链中强调,早期呼救、早期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早期进行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 brillator,AED)除颤等急救措施对提高OHCA患者的存活率十分重要。 研究表明,在1 min 内实施CPR,3 ~ 5 min 内进行AED 除颤,可使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达到50% ~ 70%。 由此可见,早期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进行除颤,将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公众启动除颤(public access defi brillation,PAD) 是指在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高、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配置AED与公众培训CPR,当发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时,由现场第一目击者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前使用AED 对患者进行除颤,从而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院前复苏率和院内抢救成功率,改善其预后。 80% 的OHCA 患者是由室颤所引起,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患者发病数分钟后可能会死亡,室颤必须由电除颤才能被纠正。;目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均开展了PAD 项目,已有使用AED 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进行除颤的规范流程或指南,而国内也有学者对AED 的使用及应用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国内AED 投放或PAD 项目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规范的现状,除少数几个大城市如杭州、深圳、上海和海口等重点健全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出台相关急救医疗服务条例,公布AED 的具体布局位置与AED 地图之外,大部分城市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项关于杭州公共场所AED 的研究显示,目前AED 投放项目存在重视程度不足、标准流程未规范、公共场所配置AED ???量不足、分布不均、社会群众使用AED 意识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推荐意见1 :建议我国社会各界加强对公众启动除颤项目的认识,分阶段逐步推广中国公众启动除颤项目(China-PAD,C-PAD)。 推荐意见2 :建议全国各省市区根据区域人口基数及急救需求等因素,可以按照“每10 万人配置100 ~ 200 台AED”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公共场所AED 配备数量,统一规划配置AED。;推荐意见3 : 建议单位或区域在公共场所配置AED 时根据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分布距离等影响因素,可以按照第一目击者能够在3 ~ 5 min 之内获取AED 并赶到患者身边为原则。 ⑴人口密度 ①符合以下条件的区域应至少配置1 台AED :近5 年内发生过院外心脏骤停,存在可能发生OHCA 的高危人群或人群中有一定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机率( ≥ 1 次/每年每千人)的区域[20,21]。总体而言,50 岁以上人口占较大比例或存在高危人群、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较高的区域都应配备AED。 ②平均固定≥ 3 000 人的场所,如学校、部队、工厂等,应至少配备1 台AED[22]。 ⑵人口流动量 白天至少有250 名50 岁以上的人口流动区域,及每天平均有≥ 3 000 人出入的公众集会场所应至少配备1台AED。 ⑶分布距离 ①增加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的AED 配置数量,实现人员密集场所直线距离100 米范围内配置1 台AED。 ②遵循3 ~ 5 min 之内,救助者能够拿到AED 并赶到患者身边的原则进行配置。;推荐意见4:建议政府在学校、机场、火车站、高铁站、汽车站、地铁站、医疗机构、体育场馆、大型超市、百货商场、影剧院、游乐场等人口密集、流动量大的场所及高危人群家庭配置AED 及相关应急设备。 ⑴学校 ①所有中学、大学必须根据以下至少1 种情况优先考虑校园AED 项目:学校在5 年内有合理使用AED 抢救的记录;医疗急救专业人员在5 min 内无法到达该学校。幼儿园和小学等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 ②所有学校应该实施C-PAD 教育,且在学校举办校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期间,至少有2 名受过CPR 和AED 除颤培训的老师或学生在场,从而保证学生、教师以及其他人员在校园内参与体育项目和各项活动时的安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