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九章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ppt
开展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建立生态产业从生态化的观点可以把产业分为如下几类:生态农业,它以生物为对象,生产过程与自然生态有直接的、紧密的联系。生态工业,它以无生命的物为对象,生产过程虽然与自然界没有直接联系,但必须考虑它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信息业,它以信息为对象,生产过程与自然界完全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必须考虑它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服务业,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的特殊产业部门,它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直接的、紧密的联系。01040203关于如何建立生态产业的问题。一个新时代的主导产业的发展,总是由产业研究实验室来推动的。生态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同样要由研究与发展,也就是要由生态产业研究实验室来推动。我国提出的生态工程,是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能力的整合工程技术,“它根据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系统设计、规划和调控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在系统范围内获取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工程的理论实践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及区域治理等领域取得很大的进步。以生态工程工程为先导,由政府推动,社会兴办,群众参与,先后涌现2000多个生态工程示范基地第九章
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标题01第一节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02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中国发展道路04第四节科学技术进步和中国现代化建设03第三节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第一节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革命力量18世纪末和20世纪中叶的两次科学技术革命,分别把人类社会推向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中国的现代化思想。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9世纪产生了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所谓现代化,一般认为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是从工业化过程开始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李约瑟之谜近代科学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诞生;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了。李约瑟(JosophNeedham,1900-1995),号“十宿道人”;英国科学家、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社会政治活动家。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中译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自古的高度文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全球GDP中的比重(公元1~2015)logo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2,新中国成立后(ⅰ)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ⅱ)70年代后的现代化。(ⅲ)80年代后的现代化。第二节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中国发展道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两个新的情况: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在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新的技术群。二是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联合国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该书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从保护和发展环境资源、满足当代和后代的需要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政策目标和行动建议,它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接受和认同。1231,新技术革命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第一,产业结构的改变。(1)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信息业为主导。(2)产业类型从劳动力密集转变为知识密集。(3)消费结构从硬化转向软化。第二,就业结构的改变。信息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大大超过其他三类产业,专门以知识、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智力劳动者越来越多。现在发达国家已经从传统的工业化转向以信息化为主导,以工业化为基础的道路,并据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可持续发展成为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的文件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反映了关于环境与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1994年我国依据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根据我国国情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等四个方面组织实施,并通过双边、多边方式,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