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李俊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李俊丽
〔摘 要〕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他们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潜能。也就是说, 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 更应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即通过新的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 来充实、 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与学交流、 互动, 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 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 体验与观念,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但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形多半是 “动” 起来的学生少, 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
〔关键词〕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 小学生 引导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这就是所谓的 “乐学之下无负担”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iddot;数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 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 为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发展数学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提供了条件,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的教学活动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完满地达到教学教学目标, 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就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 增强主体意识, 培养主体能力, 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创设宽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学生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 需要激励、 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 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的需要和愿望。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 就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的心理力量,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和小学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而且要因势利导, 让学生主动、 积极地获取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 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 活跃的课堂气氛, 采用直观教学手段,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疑问、 创设悬念、 故事引入、 游戏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例如: 在教学 “角的认识”时,教师可出示四种图形组成的“角叮当”图, 让学生说出各种图形的名称, 然后由 “角叮当” 带领大家游角王国, 最后让学生数出“角叮当” 中共有多少个角。这样, 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 “角的认识” 的学习活动, 把自己置身于数学知识的奥秘之中。
2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为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启发他们思考,并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 使学生兴趣横生。例如: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其它现状的轮子行不行?还可以把生活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如按比例分配电费、 水费, 计算储蓄利率, 日常买东西等这些天天遇到的问题, 编写练习, 这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 都发生在学生身边, 充满生活情趣,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 加强学法指导, 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之有法才能学之有效, 学之有效才能学之有趣。古人语: “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需,而授人以渔, 终生受用不尽”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严密性很强, 因此都是在教学时就应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特别是数学思维通过主动学习、 自觉探究、 合作研讨, 从而获取知识, 得出结论。然后教师通过有目的、 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再根据反馈情况及时纠正, 这样, 为全体学生扫清障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一位数除三位数, 商是两位数” 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发现: “148”把一个百平均分成四份, 每份不够一个百 (即百位不够商 1), 问题出现后, 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讨论, 找到解决的方案: 可以把一个百拆成 10 个十, 与 4 个十合成14 个十, 再除以4, 每份是3 个十。 这样,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不仅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 而且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4 获得成功体验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