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说课稿)高二地理第一学期同步备考系列(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docx
第二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说课稿)高二地理第一学期同步备考系列(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一、设计思路
本单元以“地表形态的塑造”为主题,通过分析外力作用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设计思路遵循以下原则:1.结合教材,突出重点;2.注重实践,强化应用;3.激发兴趣,培养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地表形态塑造的基本原理,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章节旨在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学生将通过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理解自然力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形成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同时,通过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地理实践探究,增强地理实践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本单元学习之前,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包括地球的形状、大气、水、岩石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地图的基本阅读和绘制方法。这些知识为本单元的地表形态塑造提供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二学生对自然现象和地球科学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具备较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在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偏好直观的图像和实验操作,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理论学习和逻辑推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地表形态塑造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因为他们需要将抽象的地质过程与具体的地理现象相结合。此外,学生可能对地质年代的概念理解不深,难以把握地质作用的时间尺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还需要克服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课件,系统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特定案例进行讨论,如河流侵蚀与沉积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如河流模型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地质作用过程、地貌类型等,增强视觉效果。
2.地图分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分析不同地表形态的空间分布特征。
3.视频教学:播放相关纪录片,如地质变化的科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不同地貌景观图片,如高山、平原、沙漠、湖泊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些千姿百态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简要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表形态的塑造”。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基本原理,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通过实例分析,如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和长江三角洲的形成,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和侵蚀、沉积等过程。
-展示地质年代的概念图,帮助学生建立地质时间尺度的观念。
-讲解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貌类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塑造过程。
-小组汇报: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案例分析:给出一个具体的地理问题,如城市扩张对地形的影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表形态塑造的内外力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觉得地表形态的塑造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阅读: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加深对地表形态塑造的理解。
-完成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撰写小论文:鼓励学生就地表形态塑造的某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质年代和地质时期:介绍地质年代划分的方法和各个地质时期的代表性地貌特征。
-地貌类型及其分布:详细讲解不同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沙漠等)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质构造与板块运动:探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现象,以及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
-地表形态塑造的典型案例:分析全球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地表形态塑造案例,如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阿尔卑斯山脉的隆起等。
2.拓展建议:
-阅读相关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地球的故事》、《地球的奥秘》等科普书籍,深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表形态的形成。
-观看纪录片:引导学生观看《地球脉动》、《地理大发现》等纪录片,通过视觉影像感受地球的多样性和地表形态的演变。
-参观地质博物馆: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