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拖延心理研究分析.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拖延心理研究
口十木子
拖延心理研究“知道了我有很多时间可以去玩,我选择从不完美的一小步开始”
拖延者的信条
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我做每一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没有什么是我无法做到的
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好,那它就根本不值得去做
我必须避开挑战
如果我成功,有人就会受到伤害
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做的很好
按照别人的规定做事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控
我不能承受失去任何人或任何事物
如果我展现真实的自己,人们不会喜欢我的。
总有一个正确答案,我将一直等待直到发现它
看看,有几条命中了你。是的,我们今天要说说拖延症
众所周知,拖延症已成为当代青年的一大通病。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拖延就发生在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中。或许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长假开始前定下一个个宏伟的学习计划,一副立志成为学霸的样子,然??直到开学前的几天,还在为作业抓狂;一直想着要每天锻炼身体却在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学习后告诉自己:今天太累了,明天吧。手旁有一大堆事情等着去做,却神经质的只顾着咬指甲,哪怕多咬一会儿也好。当然也别为此太伤心,毕竟拖延者不在少数。笔者自己就是一名拖延症晚期患者,这也是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然而不幸的是,我们还是没有按期完成这项任务。听起来很讽刺,不是吗?下面,就由笔者带你走近拖延症这个老大难的问题。
什么是拖延症
百度百科上对拖延症的定义是这样的: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举个例子来说,拖延者常常陷入这样的一个怪圈“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我应该早点开始——我无法享受任何事情——我希望没人发现——还有时间——我这个人有毛病——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我永远不会再拖延”拖延者们一次次诚心诚意痛下决心,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最终还是一次次的陷入这个怪圈
成因成功是为了学习与进步,还是为了证明你聪明?
拖延症的成因有多种,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完美主义思想作怪。
心理学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完美主义者: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两种完美主义在信念上存在很多区别。第一个区别是关于自己的。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不仅有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而且相信自己有与这种要求相匹配的能力。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不相信自己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高标准只会造成他们的挫败感,提醒他们自己的不完美。第二个区别是关于对失败的看法的。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虽然同样讨厌失败,但他们会把失败看作成功路上必然的经历,并能在失败后很快调整自己,重新出发。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却会把事情看作对自己能力的考验。他们的心里存在这样的信条:“如果我不能轻而易举地完成某件事,那就是我能力低下的证明。”,“如果我努力后仍然失败了,是一件很丢人的事”。 他们宁愿承受拖延带来的痛苦后果,也不愿意承受努力之后却没有如愿以偿所带来的羞辱。对他们来说,责备自己邋遢,懒惰和不协作比把自己看成无能和无价值(而这就是他们身为恐惧的失败)要容易忍受的多。而拖延就可以让这种恐惧有所缓和。
拖延者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完美主义者。为了证明他们足够优秀,他们力求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认为要达成他们的远大目标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他们常常对自己有不现实的要求,当无法实现这样的要求时,就会变得不知所措。失望之余,他们通过拖延让自己从中退却。()
平庸招致轻蔑
优秀不用努力
一切都自己来
总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
我无法忍受失去
要么全部要么没有(你没有完成起初设定的每一件事 你没有)
拖延的另一大原因在于不会合理利用时间
下面摘自刘未鹏先生《暗时间》的内容进行说明。第一步,明确目标事件,把事件的重要性和紧急性进行匹配。核心关键词:时间管理。 第二步 思维转变:时间管理到个人效率管理很多人以为时间管理就是建立一个细致到可怕的schedule。其实不然,建立时间表其实是一个思维误区。 因为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干的事情绝对不可能像上课那样以固定时间长度为单位。时间管理的真正目的只会是为个人效率服务。而个人效率管理的第一原则,就是要把“时间表”观念转变为“事件表”观念。“事件”,也就是任务,才是做事的本征函数,我们的一切计划必须按照这种本征函数展开。这里警告有些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认为做事是为了享受“过程的乐趣”,但事实是做事不是做爱。做事就是要完成这些目标,否则就成了行为艺术。PS:因为客观原因,今天做不完可以明天做,但必须建立“一定要完成这几件事”的工作观。第三步:设计自己的进度条 及时回馈是最好的激励回馈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从一件事情完整的开始到结束之后的工作。对于耗时较小的事件还好。对于耗时较多的事件,往往得不偿失。为了详细说明这种回馈的不科学性,下面引入刘未鹏先生在《暗时间》内的原文进行左证:“进度条的设计是一个很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