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比较各种动物在实验中的优缺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医学实验动物学
创伤修复动物模型的建立
创伤修复是创伤学乃至整个医学中最重要又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随着人们对创伤研究层次的不断加深以及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展 ,相关的动物实验也在不断向纵深发展。其中 ,建立理想稳定的创伤动物模型是现代创伤外科领域在基础与应用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验方法和手段 ,一个符合临床发病过程和符合影响创面修复主要因素的动物模型将有助于更科学、 更准确地认识创伤后机体各系统及局部创面的演变规律 ,为临床针对性地治疗、 护理创伤病人提供基础资料。笔者根据自己建立创伤动物模型的实践 ,并结合国内外有关报道 ,对几种实用的创伤修复动物模型的建立综述如下。
1 创伤修复动物的选择
实验动物的选择主要根据动物的解剖生理特点 ,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实验目的为原则。选择的原则应注意 4 点
1. 1 注意选择与人相似的实验动物 如猪、 狗、 羊、 兔、 大鼠和豚鼠。观察药物的作用与创面愈合进展情况常选择与人皮肤组织结构相似的猪、 狗和豚鼠 ,它们也同样适宜于有关创伤休克的研究。鼠由于对一般炎症反应敏感 ,故适合用于创面脓毒症和创面用药的研究。
1. 2 意动物的种类、 品系特点 不同种类的动物对接受致敏物质的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 ,如豚鼠 兔 狗 小鼠。热原反应宜选用兔和豚鼠 ,不宜选用大鼠和小鼠。做心功能测压宜选用狗、 兔 ,其次是大鼠。在放射、 烧伤复合伤的实验研究中常选用狗、大鼠和小鼠而不选兔 ,因为兔照射后常引起休克而死亡。
1.3 意动物实验的重复性与可靠性 为了增强动物模型的重复性 ,必须严格控制动物品种、 品系、 年龄、 性别、 体重、 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差异 ,同时还要在饲养管理、 实验与环境条件、 季节、消毒情况、 实验步骤、 药品的规格、 药物剂量、 给药途径以及实验者操作技术熟练程度等方面要保持一致 ,才能保证重复的可靠性。
1.4 注意实验动物的一般要求和特殊性 在选用动物时除需要遵守实验动物的一般原则外 ,还应考虑到不同研究项目对动物的特殊要求 ,在实验中应尽量排除实验动物的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易于重复 ,通常应选用成年、健康动物进行实验。对创伤研究而言 ,一般首选雄性动物。如果考虑到性别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也可采用雌雄各半做实验。
2 建立创伤修复动物模型的方法
在建立创伤动物模型的全过程中必须遵守 《保护实验动物国际条款》 ,人道地对待实验动物。动物若麻醉不成功不得进行实验。
2.1 全层皮肤切除伤模型 首先采用戊巴比妥麻醉动物(30
mg/ kg) ,麻醉成功后再进行制模。此模型一般是在动物背部脊柱两侧旁开 2 cm ,用特制打孔器或利刀全层切除皮肤 ,若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监测生命体征 ,特别是要进行动脉插管监测平均动脉压时 ,则可在动物腹部制作创面。创面形状一般选择圆形或方形 ,直径大小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深至皮下 ,但不要伤及脊柱旁或腹部肌肉上的脂肪和筋膜[3~6]。据付小兵等[7]研究认为 ,选择直径 1. 8 cm、 面积 2. 54 cm2的圆形全层皮肤切除创面 ,可观察到在 14 d 左右创面愈合的自然过程 ,与临床该类创面愈合时间一致。此模型制作适用于大鼠、 小鼠、 大型猪、 兔等多种动物 ,可用于评价药物疗效和观察创伤愈合的自然过程。用于护理评估的指标 :创面收缩的大小及潜行深度 ,创面渗出液的量和形态 ,创面周围组织硬度及肿胀情况 ,肉芽组织和上皮组织增生情况(占创面容积的百分比)以及局部炎症情况等。
2.2 皮肤线型切割伤模型 此类模型切口可选在动物背部脊柱两侧或腹部 ,用利刀切割动物皮肤 ,产生线型切口 ,可深达筋膜 ,长度以 2 cm~4 cm 为宜[7]。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和目的可采取不同的后续处理 ,若观察皮肤及组织的抗张力强度 ,可给予缝合 ;若要定量测创面肉芽组织生成总量 ,则在伤腔内植入一种多孔的硅胶管 ,然后再封闭创面。一定时间后取出该管 ,测定长入其中的肉芽组织[3]。此模型不适宜作为组织学与生化学指标观测。
2. 3 烧伤创面愈合模型 55 ℃ 以上温度作用于动物体表组织一定时间后即可引起实验性烧伤[1]。其损伤程度决定于温度的高低、 持续时间的长短和组织本身 ,以及实验动物机体的反应性。常用的火焰烧伤法包括凝固汽油法、 混合燃烧法和闪光粉法 ,其中常用的凝固汽油法 ,就是在动物已脱毛的背部迅速均匀的涂上 3 %凝固汽油 8 ml ,立即点火燃烧 10 s ,然后用湿布灭火 ,这样可制成浅 Ⅱ 度烧伤 ,燃烧 15 s 可制成深 Ⅱ 度烧伤。此类模型虽接近于实战情况 ,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但烧伤时的温度与均匀程度不易控制 ,因而不适应创面修复的研究[9]。此外还有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