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几种常见贵细中药材的市场动态及真伪优劣的鉴别-费曜.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几种常见贵细中药材的市场动态
及真伪优劣的鉴别
重庆医科大学 费曜
人参
【来源】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 的干燥根。栽培者为“园参”,野生者为“山参”;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生晒参”,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 [1]。
【历史沿革及道地性】 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文解字》云:“人葠,药草,出上党”,《名医别录》载:“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曝干。”《本草经集注》云:“上党在冀州西南,今魏国所献即是,形长而黄,状如防风,俗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者,次于高丽者,形大而虚软,百济今臣属高丽,考高丽所献,兼有两者,实用并不及上党者。”李时珍谓:“上党,今潞州也,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今所用皆是辽参。”又谓:“人参因根如人形而得名。”由此可见唐宋以前山西上党所产人参为佳,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此后则以东北产者为主。[2~4]
人参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区。我国人工栽培人参约始于西晋末年(公元313年)。吉林省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辽宁省也有近200年历史。过去中国以长白山为中心,山参非常多,但由于所依赖的原始森林受到破坏,失去相应生长环境,再加上大量采挖,不注意保护和繁殖,逐渐消失。故现在所用的人参主产于吉林抚松、集安、靖宇、安国,辽宁恒仁、宽甸、新宾、凤城,黑龙江东宁、宁安等地[5,6]。
【药材性状】
(一)生晒参
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纵皱纹,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根茎(芦头)长1~4cm,直径0.3~1.5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艼)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香气特异,味微苦、甘。见彩图24。
(二)红参
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0cm,直径1~2cm。表面半透明,红棕色,偶有不透明的暗黄褐色斑块,具纵沟、皱纹及细根痕,上部有断续的不明显环纹,下部有2~3条扭曲交叉的支根,并带弯曲的须根或仅具须根残迹。根茎(芦头)长1~2cm,上有数个凹窝状茎痕(芦碗),有的带有1~2条完整或折断的不定根(艼)。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气微香而特异,味甘、微苦。见彩图24。
(三)生晒山参
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圆柱形,长2~10cm。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部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支根多为2条,须根细长,清晰不乱,具明显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根茎细长,上部密集茎痕,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见彩图24。
【商品规格】 野生人参已被禁止采挖,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目前市场上的野山参实际上是冒充山参。销售的商品主要是栽培人参,即园参。园参的种类和商品规格如下: (一)边条红参
园参去掉支根、须根加工而成。根长圆柱形,芦长、腿长,有分支2~3个(80支及小货边条红参除外),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有皮有肉(肩部有明显的横皱纹,参体表面棕红色,有肉嫩感)。按每500g支数分为16支、25支、35支、45支、55支、80支及80支以上的小货边条红参7个规格,每规格根据有无中尾、黄皮、抽沟、破疤等又分3等。
一等 无中尾、黄皮、破疤、虫蛀、霉变、杂质。
二等 稍有黄皮、抽沟、破疤。其他标准同一等。
三等 表面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褪红。其他标准同一等。
(二)普通红参
根圆柱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按每500g支数分为20支、32支、48支、64支、80支及80支以上的小货普通红参6个规格,每规格又根据有无细腿、黄皮、抽沟、破疤等分为3等:
一等 无细腿、黄皮、破疤、虫蛀、霉变、杂质。
二等 稍有黄皮、抽沟、破疤。其他标准同一等。
三等 表面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褪红。其他标准同一等。
(三)红混须
根须长条形或弯曲状,棕红色或橙红色,有光泽,半透明,其中直须50%以上。
(四)红直须
呈长条形,粗壮均匀,棕红色或橙红色,有光泽,半透明。
一等 长13.3cm以上,无干浆、毛须。
二等 长13.3~8.3cm。
(五)红弯须
弯曲状,粗细不均,橙红色或棕黄色,有光泽,半透明。
(六)全须生晒参
根圆柱形,有分支,体轻有抽沟,芦须全,有艼帽,表面黄白色或较深,绑尾或不绑尾。分为4个等级。
一等 每支重10g以上。
二等 重7.5g以上。
三等 重5g以上。
四等 大小支不分,芦须不全,间有折断。
(七)生晒参(姜生晒)
根圆柱形,体轻有抽沟,去净艼须,表面黄白色,断面黄白色。分为5个等级。
一等 每500g6
显示全部